觀點教育

流動的未來:流動兒童教育難題爲何難以破解?

魏佳羽:90年代初,北京大概有1100萬人口,上海有1300萬人口。當時都能夠安排一百多萬孩子在小學讀書,現在在校的學生比九十年代初還要少,學位卻總是不夠,爲什麼呢?

【編者按】本文爲新公民計劃總幹事魏佳羽在2018年8月C講壇講座上的發言,授權FT中文網整理發佈。

一、爲什麼中國會有「流動兒童」問題?

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只有17.9%的人生活在城市。但到了2015年,從統計數字上看,已有56%的國人生活在城市,真實數字應該會更高。在這些生活在城市的人口中,有一大批人雖然在城市生活、工作,但他們的戶口不在這裏,在統計上被劃定爲流動人口。這個羣體的存在,是因爲有戶籍制度。如果沒有這個制度,可能就只有遷移,沒有所謂流動。

您已閱讀6%(230字),剩餘94%(33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