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策制定者的經濟管理水準享有盛譽。然而,30年前的日本人也同樣如此。事實證明,擺脫高儲蓄、高投資、「後發追趕式」經濟模式,對日本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實上,這一過程至今仍未完成。雖然比起四分之一世紀前的日本,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要大得多,但是中國經濟的不均衡性也更大。此外,與通常認爲的相反,向新成長模式的轉型還未真正開始。
應對這一轉型的困難,已經在毀壞中國政策制定者的聲譽了。當年在日本,當局的聲譽毀於它在應對上世紀8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如今在中國,當局的聲譽毀於它對外匯市場和股市的不當應對。與此類似的,是2007年和2008年金融危機毀了西方金融人士和政策制定者的聲譽。在信貸激增的時代,每個人看起來似乎都是天才。
觀察人士正在呼籲中國當局提高透明度——這一點可以理解,也合情合理。考慮到他們的政治體制是「領導說了算」,這一點將很難實現,不過這其實是擺在第二位的事。擺在第一位的事情是,目前仍不清楚是否要實現向更平衡經濟的轉型,以及這一轉型如何實現。
您已閱讀23%(438字),剩餘77%(14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