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不要事事怪罪中國

美國耶魯大學羅奇:不能低估中國的規模及其跨境關聯性,但其全球影響卻微弱得多。儘管中國金融改革遇到很大挫折,但經濟轉型取得了相當良好的進展。比起中國因素,各國央行退出量寬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能更大。

再一次,金融市場描繪出一幅過於簡單化的畫面,用來講述一個非常複雜的故事。從最近的全球股市下跌,到下一輪可能發生的衰退,中國被認爲是導致各種問題的原因。

不能低估中國的規模及其跨境關聯性,但其全球影響卻微弱得多。在起作用的是兩大因素的「拉鋸」:中國長期宣稱的朝著新成長模式的轉變;健全的金融基礎設施的必需建設。

與普遍看法相反,中國在第一方面正在取得相當良好的進展,尤其是在推動經濟結構從以製造業爲中心轉向以服務業爲中心方面。這些轉變比人們過度執迷的總體GDP數字重要得多。過分在意總體成長的統計準確性也會忽視這個關鍵點。

您已閱讀15%(258字),剩餘85%(14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