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農民工

農民工市民化將推動中國城市化

澳洲國立大學教授宋立剛:中國城市化的速度與規模, 是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國城市化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意味著上千萬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一國的城市化水準同該國的經濟發展水準緊密相關。一般說來,城市化水準越高,則表明該國發展程度越高。推動城市化進程的作用力大致有兩種:一種源於農業部門的推力,如農業產出及生產率,農業部門的就業機會和農村過剩勞動力數量,以及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收入差別。另一種是來自城市的拉力,主要由城市各部門的就業機會,城市人口自然成長率以及城市與農村之間收入的差別所決定。但這種推與拉的作用力會因種種原因特別是制度上的因素而受到阻礙。例如計劃體制下所形成的城鄉差別,特別是由於制度因素所造成的城鄉之間勞動力流動的限制使中國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長期處於很低的水準。改革初期的城市化率(約19%)尚低於中國唐朝(公元745年)和南宋時代(公元1200年左右),分別爲20.8%和22%)。另從國際比較來看,日本早在的20世紀20年代末,南韓在1950年,美國則在1860年就達到了這一城市化水準。

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因無法被轉移出來而聚整合了一股巨大的能量,有待於在條件成熟時被施放出來,形成城市化進程的強大推力。這一巨大能量由於下列因素而被迅速地施放出來,從而形成了中國近年來所出現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首先,農村改革促進了農業產出的成長和生產率的提高,進一步增加了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要求,從而形成了城市化進程的巨大推力。其次,城市部門的改革與經濟的對外開放,創造出大量的工業與服務部門的就業機會和對勞動力的需求,因而又形成了城市化進程中的拉力。再次,業已存在而且在不斷擴大的城鄉收入差別促使大量農民工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最後,價格改革與市場體制特別是勞動力市場的確立與完善,戶籍制度的改革,社保體制的建立與農民工待遇的不斷改善,都對城市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與發展, 中國的城市化率已達到45%的水準。這一水準同日本50年代,南韓70年代以及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水準相當。這一水準雖然還略低於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準(約47%), 但就其速度與規模來說, 則是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國的城市化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意味著上千萬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您已閱讀20%(881字),剩餘80%(35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