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一場被誤解的危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軍:人民幣波動引發中國經濟政策對外溝通大討論;溝通欠缺源自不熟悉中國決策體制,是溝通方式的差異所致,這一不適應難以都歸咎於央行。

【編者按】2016年將是中國經濟備受考驗之年,中國風險已經是全球關注要點。過去一兩年中,我們已經不斷強調匯率問題將是中國經濟重中之重,而近期市場波動加劇也加大學界業界對此共識。FT中文網對於這一話題持續關注,近期繼續推出《聚焦人民幣匯率》專題,力求組織不同角度討論。編輯事宜,聯繫[email protected]

在去年堪培拉的一個論壇上,沈聯濤(Andrew Sheng,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香港證監會前主席)在回應一些人批評中國的決策不透明時曾風趣地說:「中國是透明的,只是在中文意義上」。這一回答引發了聽衆的笑聲,但大概也是事實。

如果你懂中文並能每天關注中文的媒體,你的確發現,你想知道的東西基本都在那了。但這些東西未必總是明說,需要你去揣摩與推測。因爲在中國,即便是那些有影響力的財經主管部門,也不能代表政府的最高決策部門-國務院-來拍板,尤其是針對一項政策出臺的時機。在中國,出席官方主辦的會議和論壇顯得格外重要,閱讀官方主串流媒體的社論以及高級官員發表的文章也必不可少。在重大政策決策前夕,你或許總是可以從這些看上去雜亂的資訊中找到蛛絲馬跡。這對於外國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一頭霧水,儘管情況常常是,在一項政策被決定之前,總會有坊間流傳的風言風語,而境外的媒體往往也先知先覺。

您已閱讀20%(547字),剩餘80%(22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切問近思錄

張軍,上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經濟學界嶄露頭角,至今仍是中外經濟學界的活躍人物。他對中國經濟成長和轉型的研究著述豐厚。現任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經濟」長江特聘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復旦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