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兩會

中國人真的「重男輕女」?

FT駐上海記者楊蓓蓓:《中國的隱匿兒童》一書指出,中國農民並非天生討厭女兒,只是過去中國實行的一胎化政策扭曲了中國農民的天性。

房地產:如何用供給側改革思維去庫存?

中央財經大學李傑: 房地產去庫存的諸多具體政策,仍然是在需求側的思維。從供給側看去庫存,著力點在於供給方,要把經營無能的低效地產商淘汰。

能源
中國應遏制不必要的燃煤電廠建設

綠色和平組織Lauri Myllyvirta:儘管中國對燃煤電廠的需求已達到峯值,然而在能源監管和資本分配雙失靈的前提下,對燃煤電廠的投資仍然被推入高位。

中國工業企業盈利能力呈現分化

FT新興市場主編金奇:去年中國工業企業利潤率一度下滑至2003年以來最低水準,但整體低迷的數字背後卻無法掩蓋不同類型企業之間巨大的差異。

人民幣匯率再次讓世界困惑

中國曾說要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但今年迄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持平,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卻下跌2.9%。人們對這一現象有著不同的解讀。

從供給側看中國金融監管誤區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劉俏:中國金融改革的目標不是把規模繼續做大,而是提高資本效率。按這一標準,目前股市、地方債和網路金融的監管思路都有誤區。

中國GDP成長數據可靠嗎?

美聯準堪薩斯分行聶軍:隨著中國增速放緩,全球投資者質疑中國GDP數字的可靠性:總成長數字和部分重要部門指標看似不大一致。原因是什麼?如何檢驗?

Lex專欄:承認中國債務問題是第一步

就中國的債務問題而言,周小川和尚福林等中國高官最近承認問題存在,相當於邁出第一步,但離救贖還很遠。要振奮股市,僅僅提供廉價資金遠遠不夠。

如何進行建設性的公共批評?

王恩學:建設性批評因愈發緊張的社會對立而顯亟需,是促進階層溝通、凝聚社會共識、消解社會對立的低成本路徑,但建設性批評重在踐行也難在踐行。

去產能
去產能不應止於國企解困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當前中國決策層去產能思路體現了一種平衡思維。具體操作是市場還是行政手段主導呢?倘若任務又落到國企肩上,是否有違國企改革初衷?

聚焦中國「兩會」:解讀五大熱詞

環境網站「中外對話」北京副主編李穎:中國最大規模政府會議期間湧現出一批政治熱詞,中外對話重點解讀了這些熱詞的來源及其之間的相關性。

2016:網路金融監管年

人人貸聯合創辦人楊一夫:網路金融野蠻生長的風口期已結束。以網路金融之名實施監管套利的不合規的、僞網路金融平臺將遭淘汰。

戶籍
中國推遲退休年齡勢在必行

經濟學者孫滌:比較主要經濟大國狀況,中國老齡化情勢最爲糟糕,撫養比在迅速滑落。逐步推遲勞動力的退休年齡,是改善社會撫養比勢在必行的對策。

李克強:可以穩定中國經濟的運行

中國總理李克強週三在記者會上警告,實體經濟不發展是金融最大的風險。他誓言推進產業重組,同時保持6.5%-7%的經濟成長。

精心準備後,去產能開始了?

德國商業銀行周浩: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兩會」記者會上的一句話,可能透露了未來政策的重要一步,即中國將強力推進在傳統行業的「去產能」進程。

臺灣
臺海兩岸互動的新時勢與新思維

張中衡:「維持現狀」既是各方反覆博弈的結果,也是現階段最好的歷史安排。願兩岸能夠以共和爲念,仁者取仁,智者求智,樂天保國,不強爲天下難。

穩定是發展資本市場的核心工作

安邦諮詢:中國政府對發展資本市場態度更謹慎,穩住市場預期、給市場和投資者增加一些信心和安全感,成爲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決策層首要目標。

信貸
中國貨幣與股市運行相關性趨弱

上海證券胡月曉:當前,中國貨幣環境使得社會整體資產泡沫水準過高,而且分化嚴重。因此,中國A股市場的調整壓力並非來自貨幣增速的回落。

中國經濟的「急所」爲什麼是「切腫瘤」?

劉煜輝:經濟下滑和匯率貶值都是結果表象;風險溢價和風險偏好是核心,即中國經濟的主權風險溢價快速上升,對應的是經濟基本面和資產價格。

供給側改革重點在於培育新動能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滕泰、劉哲:產能過剩問題根本原因在供給結構老化導致的供需不匹配,進而產生資源配置扭曲和低效;根本出路在於促進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形成新動能。

慈善
慈善法,請不要給腐敗送去槍枝彈藥

中國公益人才讓多吉:《慈善法》草案中「管理費」和「合作公開募捐」的規定,可能爲政府和官辦慈善公益組織留下腐敗空間。慈善組織行業約束和資訊公開纔是重點。

中國官員駁斥唱衰中國經濟者

中國高官週末密集露面,回應壞賬、「殭屍企業」和人民幣貶值問題,堅稱唱衰者低估了中國經濟彈性以及政府平衡成長與改革的能力。

從中國央行負責人談話看未來政策尺度

安邦諮詢:從中國央行「兩會」記者會傳出的信號來看,短期內,央行將維持目前的利率水準,但在未來經濟成長受到較大沖擊時,貨幣寬鬆力度可能會加大。

中國「去產能」到底該由誰來買單?

北京方面已承認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將引發失業,中央政府希望地方政府承擔「去產能」的部分成本,而嚴重依賴煤炭、石油、鋼鐵行業的省份則希望中央政府擔負起更多責任。

中國REITs發展任重道遠

歐陽輝、劉曉婷、李學楠:中國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沉寂多年後,近期獲得監管層大力推進,在政策暖風頻吹之際,中國發展REITs還需克服哪些障礙?

PM2.5有望首次寫入「十三五」規劃

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劉琴:繼2014年中國首次提出「向霧霾等汙染宣戰」口號後,中國政府也將首次把PM2.5指標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

消費金融:網路巨擘的下一張船票

陸媛:今年「兩會」,消費成長首次成爲支持中國GDP的半壁江山。李克強總理表示,增強消費拉動經濟成長的基礎作用。如何理解這一信號,並將其下載列印成一張船票?

看空
海外投資者爲何對中國經濟悲觀?

胡偉俊:穆迪下調中國評級展望,「硬著陸」風險亦成「兩會」期間外國記者關注焦點。瞭解海外投資者爲何看空中國經濟,對中國改革進程和風險防範都有益。

房價
爲何泡沫越臨近破滅漲幅越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寧:回顧過去二三十年在全球出現的幾次重大泡沫,在市場見頂之前的6到12個月裏,往往會出現瘋狂的上漲行情。如何理解這一現象?

中國供給側改革並非供給主義

胡月曉:將供給側改革等同於供給主義,是犯了望文生義的錯誤。「供給側改革」以結構性改革爲主要內容,其目的是「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供給主義是自由主義在經濟領域的政治主張,實質是要求政府對經濟管理「甩手」。

臺灣
香港本土主義與臺獨:北京的兩個擔心

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今年春節香港商業區旺角的對抗行爲顯著升級,時間恰與臺灣民進黨選戰大勝相銜接,令觀察家把「臺獨」和「港獨」聚焦在一個鏡頭裏考察。

堅持穩健是控制債務風險的關鍵

安邦諮詢:從中國人大新聞發佈會上財政部長樓繼偉的發言中,可以梳理出當前中國債務尚未失控的原因,及今後政府應對債務問題時的一些思路。

易綱:中國外儲符合流動性標準

中國央行副行長週日表示,中國官方所公佈的外匯儲備只包括高流動性資產。此言意在讓投資者放心:中國當局有足夠彈藥阻止人民幣大幅下跌。

分析:中國尋求平衡經濟刺激與改革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宣佈今年成長目標是6.5%至7%,並預計財政赤字比例將有較大提升。這突顯中國政府正在艱難轉變效率低下的成長模式,同時爲經濟放緩提供緩衝。

從治道審視中國金融危機風險

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中國金融危機發生與否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金融市場的治理結構以及治道變革。雖然目前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沒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危機,但其治理結構自身就是危機,因爲它扼殺了市場的發展。

從投資視角看「人的十三五」

工銀國際程實:「人的十三五」是貫穿未來的主線,從人的生理、生活、發展、娛樂、創造和夢想分析,大量投資機會長期存在,消費崛起將最具確定性,而與人相關的投資熱點也將輪換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