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隨著中國增速持續放緩,全球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也逐漸增加,與之對應的是投資者越來越多地對中國所公佈GDP數字的可靠性產生質疑。爲什麼會這樣?一個很直接的原因是中國GDP總成長數字和一些重要部門的指標看似有些不大一致,比如一些通常被市場用來衡量中國增速的重要指標存在明顯下滑,然而中國公佈的總成長速度數據確依然保持相對穩定,這類部門指標比較典型的包括全國用電量或者中國大宗商品的進口數量等。
拋開這些質疑的對錯,這些對中國增速的不確定及質疑已經實實在在的給全球帶來了動盪。一個最近的例子就是年初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雖然這次波動直接始於人民幣相對美元的貶值而引發的全球股市的拋售,其背後邏輯依然指向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擔憂。一般來說,一個國家貨幣的強弱與其經濟的景氣程度有著緊密的聯繫:國家經濟景氣會增加人們對其貨幣的需求從而帶動其貨幣走強;反之,則會帶動貨幣走弱。然而,這個關係反過來不一定成立,匯率的短期下滑不一定代表經濟下滑,因爲匯率短期波動可能是由於市場預期偏離實體經濟基本面所導致的。因此,在中國GDP數據顯示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這次全球金融市場的震盪再次反應的是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速的質疑。
當然這些質疑本身也並非毫無道理,畢竟作爲佔據世界大宗商品市場一半的主宰者,中國對外進口大宗商品的數量一直被密切關注,中國各部門的用電量也是有據可查的。因此,當這些相對容易查證的行業數據發生嚴重下滑而中國公佈的GDP增速卻變化不大的時候,市場很容易會對後者表示質疑。
您已閱讀30%(639字),剩餘70%(14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