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期發言屢次引發外界爭議,甚至引發央行官方闢謠表示「周小川希望或鼓勵儲蓄進入股票市場又是一次媒體曲解或誤讀。」印鈔者門前是非多,無獨有偶,近期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之上,包括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內的不少嘉賓表示中國債務水準在全球處於中等偏下水準,無系統性金融風險,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則當場表示對中國的金融狀況不是那麼有信心。
無論周小川先前關於房地產發言還是當前關於資本市場發言,核心其實涉及加槓桿,而吳曉靈和馬丁的分歧,其實是涉及如何看待移槓桿的問題。中國債務情況情況如何,應該如何解讀?各家口徑不同,根據FT估算數據,中國總體債務約相當於GDP的230%,近期國際評級機構穆迪也將中國政府債券評級展望從「穩定」降級爲「負面」,首要原因就在於政府債務上升。就這一數據來看,雖然近年地方債問題引發諸多關注,但中國政府本身債務佔比相比之下並不算太高,風險大體可控。不過,政府債務風險可控,並不意味著中國債務問題總體可控,中國債務風險要點在於企業債務,FT估算中國公司債務已上升到約佔GDP的160%。
中國企業債務的風險不僅僅在於比例,更在於上升速度,這些年企業發債速度成倍上升。根據中國社科院《中國債券市場年度報告》,截至2015年11月,中國債券市場總規模達到6.7兆美元,位於美國、日本之後,成爲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更在重要的是,債市融資佔社會融資總量在2005年前一直低於5%,在2009年後一路上升,一度觸及20%,已遠遠超過股票融資。
您已閱讀41%(639字),剩餘59%(9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