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的「急所」爲什麼是「切腫瘤」?

劉煜輝:經濟下滑和匯率貶值都是結果表象;風險溢價和風險偏好是核心,即中國經濟的主權風險溢價快速上升,對應的是經濟基本面和資產價格。

中國經濟近期引發諸多討論,下滑厲害、匯率貶值壓力等,都是結果、表象。真問題是什麼?債務(槓桿)可能快撐到身體能承受的極限是問題的根本。以前4個桶3個蓋,現在變成了7個桶5個蓋,邊際上惡化了,捂不住。風險偏好崩壞了後,就會出現更多的桶,蓋怎麼招也跟不上。

首先,回顧2014年以後貨幣寬鬆,水是放了很多,始終不能坐「實」:金融加槓桿,去年上半年的股,不斷走低的信用債溢價,以及當下一線城市的樓價。銀行資產越來越大,都說銀行資產配置「荒」,即荒在利差上。所以銀行逆向選擇要把資產搞大(1月份增速是16.8%),一是想把利潤補回來,二是迫於不良的壓力需要做會計騰挪。而銀行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委投(把資產委託給資管、信託、券商)做,所以銀行對非銀同業資產增速1月份幹到76.3%。 長時間累積又轉化爲資本外流和貶值壓力。

其次,再看「債務緊縮需求」。13年開始,債務就把庫存週期搞亂了,看看CPI和PPI的裂口,12年可能就亂了。我不知道,債務(產能)週期沒調完,庫存正常時候的生理週期是不是還能從圖上找回來。

您已閱讀14%(450字),剩餘86%(26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