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

重新審視中國成長前景

章俊:如果重新審視「奧肯定律」,中國「經濟成長下臺階,就業市場上臺階」背後的原因何在?轉型過程中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意味著什麼?

展望2018:防範中國經濟的灰犀牛

沈建光:本輪中國經濟企穩反彈由何推動?如何理解新時代中國經濟的兩面性?中國經濟前景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中國經濟中期底部會在今年水落石出嗎?

胡志鵬:經歷五年多持續惡化後,中國經濟接近一個中期底部。其內涵不僅是實體經濟企穩,而是成長和金融風險軟著陸。

中國GDP成長數據可靠嗎?

美聯準堪薩斯分行聶軍:隨著中國增速放緩,全球投資者質疑中國GDP數字的可靠性:總成長數字和部分重要部門指標看似不大一致。原因是什麼?如何檢驗?

投資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名與實

FT中文網撰稿人北溟:中國經濟政策可概括爲「名義上穩,看上去松,實際上緊」。這種名實不符的錯雜形勢造成很多僞命題,最典型的就是「穩成長與調結構何者優先」。

毛澤東
經濟學家如何進行經濟預測?

FT中文網撰稿人夏春:四位經濟學家關於毛氏時代經濟研究引發諸多討論,新聞熱點和學術關注點有何不同?經濟學界如何看待文革遺產?爲什麼大多數人熱衷於追逐專家預測?

gdp
假如牛市遠去,中國GDP怎麼辦?

FT中文網撰稿人桑言:中國股市是否風光不在?A股會讓GDP會跌去0.6個百分點?無需把金融業波動看得太重。在實體經濟層面,已經釋放出企穩的信號。

中國經濟的「非常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軍:中國經濟因債務拖累而無法回到正常成長軌道。當下的局面並非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而是「非常態」。如果擺脫了目前的「非常態」,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是有望實現中高速成長的。

中國經濟如何延續高增速?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盧鋒:中國仍具備高儲蓄率與較高投資回報率。若能把海量儲蓄轉爲高效資本、啟用企業創新能力並推動產業結構進步,中國經濟仍有望維持高增速。

大學生就業難與中國勞動力變局

瑞銀中國證券研究主管侯延琨:隨著老齡人口成長,年輕勞動力以更快的速度萎縮。大學生就業難揭示勞動力市場近年鉅變,不能小視其背後的巨大社會問題。

7.3%不意味經濟「硬著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第三季度GDP放緩至7.3%,創下近年新低。但中國政府仍掌握足夠的政策工具可以改變經濟減速趨勢,四季度經濟成長有望重回7.5%。

不應誇大世界經濟放緩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IMF總裁拉加德用「新平庸」形容世界經濟的新常態。隨著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國家同時陷入滯脹,人們開始擔心,經濟放緩的態勢可能將延續到更遙遠的未來。危機真的會捲土重來麼?

林毅夫
中國經濟成長的合理目標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經歷35年年均9.8%的高速成長後,中國經濟的後發優勢還有多大?雖然外部環境持續低迷,但中國仍具備8%的成長潛力和相對較好的內需條件,將明年和「十三五」的成長目標訂在7.0%-7.5%之間較爲合適。

中國第三季度GDP可能大幅減速

FT新興市場編輯金奇:中國9月出口飆升,但有人懷疑其中存在高開出口發票導致的虛增成分。經濟學家預計,第三季度GDP增速將跌至5年來最低水準。

GDP目標6.7%又何妨?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中國經濟問題關鍵在於轉變思維,定底線而非中間預期,避免預期混亂與政策頻繁波動,是保成長與促改革的兩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