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

全球化
從巴拿馬運河博弈看「破碎全球化」

Policy Nexus創辦人劉天逸表示,破碎全球化主要表現爲供應鏈斷裂或者再造,投資與資本流動趨向區域化、集團化,技術與標準走向分裂。

全球經濟舊秩序已死

沃爾夫:美國領導的舊經濟秩序現在已不可持續。美國不再擔當最後的平衡者。世界——尤其是中國和歐洲——必須想出新思路。

關稅
川普關稅將損害全世界

沃爾夫:川普關稅,加上飄忽不定(因此無法預測)的新政策環境造成的不確定性,將會在當下以及長期損害世界和美國。

關稅
世界正在陷入一場大規模的囚徒困境

裘菊:除美國外的世界其他經濟體在缺乏協調與團結的情況下,難以形成有效反制,反而被迫接受美國強加的經濟安排。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沃爾夫:中等收入國家最失敗的地方不是資本積累得太少,而是在利用資本方面極其糟糕。

全球石油需求創歷史新高,並可能繼續走高

消費數據顯示,全球減少碳排放的努力尚未產生重大影響。

美元
年度各國央行調查顯示:未來10年美元將保持主導地位

一項年度調查顯示,各國央行預計美元在全球儲備中佔比的下降將是緩慢的,從目前的58%降至10年後的54%。

供應鏈
以更加開放的「中國+」應對西方的「中國+1”

趙建:後工業時代中國製造業會是什麼樣的命運,會不會也出現「鐵鏽地帶」?如何創造新需求、開拓新市場,與老牌工業國家建立正確競合關係?

重重危機重壓下的巴基斯坦

周子衡:烏克蘭戰爭及其世界經濟大戰,使這個南亞人口大國受傷頗重;如果更壞的情況發生,巴基斯坦的災難將產生遠遠超出其國界。

美元
大國衝突將危及美元特權

佐爾坦•波扎爾:基於美元的貨幣秩序已經受到了多方面挑戰,但有兩個因素尤爲突出——「去美元化」和央行數位幣。

債務
如何化解迫在眉睫的全球債務危機

沃爾夫:目前沒有一種債務重組方式能讓負債累累的窮國有一個新的開始。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兩位知名債務專家發給我一個提議。

中美關係新出現的兩個重要議題

王英良:一是美國「再工業化」如何實現,路徑等問題;另一個是美國在規範領域實現了新的突破,並在立法等規範領域力圖獲取某種主導權。

潛在價格壓力持續存在可能導致各國央行進一步加息

儘管近期整體通膨有所下降,但許多經濟體的核心通膨仍在繼續上升,各國央行未來幾個月將不得不繼續收緊政策。

BIS:市場動盪可能破壞各國央行遏制通膨努力

國際結算銀行警告,各國央行可能被迫支持金融體系中那些對更高利率脆弱的關鍵部分,從而削弱其抗擊通膨的努力。

美聯準虧損了……

周子衡:美聯準虧損,且長期虧損,這對各方有什麼影響?一家持續虧損的中央銀行,卻決定著全球最大的貨幣體系的走向,這意味著什麼?

主權財富基金或將成爲全球化的新動力

王英良:主權財富基金已成爲國際金融市場一個日益活躍且重要的參與者,成爲綜合實力競爭的利器,可能重塑全球化,引起國際關係的深度變革。

佈雷登森林體系III:國際衝擊與中國選擇

馬曉野:佈雷登森林體系III的設想值得關注,它意味著什麼?這對國際匯兌制度有什麼衝擊?中國如何結合自身特色,結合自身需要,做出次優選擇?

世界將重回短缺經濟時代

陳功:槍砲聲或許可以熄滅,但世界經濟結構因烏克蘭戰爭而出現的調整,卻不會輕易恢復到從前,世界將會重回短缺經濟時代。

俄烏危機將重構大國能源戰略

周浩:俄烏衝突後能源價格飆升,加劇了通膨危機,世界經濟也站在能源安全面前,氣候變化議題還能不斷推進麼?這會如何影響大國能源戰略?

展望2022:比特幣是未來的黃金麼

徐瑾:比特幣誕生超過十年,今天的比特幣,是否站在貨幣金字塔的頂端,其地位類似過去的黃金?這需要重新釐清貨幣的框架,探索貨幣的走向。

略高的通膨率不一定是壞事

羅格夫:在經歷了長達十年低於目標的通膨水準後,幾年之內通膨略高於目標,例如達到3%,可能不失爲一件好事。美聯準沒有理由過快地壓制它。

公司稅
130國簽署全球最低企業稅協議

130國簽字同意,強制跨國企業支付至少15%的全球最低企業稅。預計最大型企業每年將至少多付1000億美元稅款。

「中國同學」百年變革啓示錄

Guus Keder:東西方在競爭思維的氛圍中,需要雙方用「管理者治理」代替「政治家管理」,重構「同學朋友關係」,而非「對手關係」的激烈衝突。

FT社評:拜登刺激計劃將影響全世界

刺激計劃將帶來繁榮的美國經濟,可能會引起全球利率上升,這可能削弱富國的刺激努力,而窮國將更難適應這種新形勢。

融資
混合融資:疫情下的公共項目融資良策

邰蒂:如果政府能利用一些公共資金爲私人投資者提供安全網,鼓勵他們爲高風險的公共項目融資,將有利於解決基建的資金難題。

拜登總統,赤字絕非不要緊

夏爾馬: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拜登依靠低利率爲進一步的大規模政府支出提供資金,他推行的政策可能會加劇他想要解決的問題。

2021年全球大事預測(上)

新冠疫苗能否在全球鋪開?蘇格蘭是否會舉行獨立公投?中美能否達成新的貿易協定?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對2021年做出預測。

股市不存在泡沫

沃爾夫:美歐股市是否處在一個必將破裂的泡沫中?只要企業盈利強勁,而利率超低,當前股價看上去是合理的。

經濟學
新冠危機催生新經濟思想

桑德布:最深重的經濟危機往往孕育新的經濟思想。對於什麼是優良經濟政策,新冠疫情也會推翻一些正統觀念。

世界必須防止「長期經濟新冠」

沃爾夫:新冠疫情可能給世界帶來深度衰退和多年的經濟疲弱。各國政府必須避免重蹈2008年金融危機後過早撤回支持的覆轍。

新冠危機突顯中國相對實力

麥考密克:中國等東亞國家從良好的新冠疫情管理中獲得成長紅利,同時中國的國際收支保持韌性,與美國貿易逆差上升形成反差。

經合組織呼籲各國針對性支持經濟

OECD首席經濟學家布恩表示,考慮到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在2021年大部分時間裏仍將面臨新冠疫情,應該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支持措施。

通膨
通膨是未來最大變數

胡偉俊:首先,如果出現通膨的趨勢性上行,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極大影響。其次,幾乎不可能預測通膨是否會出現趨勢性上行。

全球化
如何在碎片化的世界裏生存?

楊超:「超級全球化」遇挫將是大機率事件,全球貿易和市場由一體化走向地區化、小集團化和碎片化的風險正在上升。

新冠疫情暴露出社會功能失調

沃爾夫:世界將再次需要一個由理智改革者組成的聯盟來重新設計國內政策和全球政治。或許新冠疫情危機將會催化聯盟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