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通貨膨脹

略高的通膨率不一定是壞事

羅格夫:在經歷了長達十年低於目標的通膨水準後,幾年之內通膨略高於目標,例如達到3%,可能不失爲一件好事。美聯準沒有理由過快地壓制它。

本文作者爲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

新冠疫情過後適度的通膨爆發一定是件壞事嗎?隨著美國通膨快速上揚——截至今年6月的12個月內上漲5.4%——越來越多的人認爲,如果美聯準(Fed)落後曲線太多,就可能會出現「通膨末日」。確實存在這樣的風險。但或許,在經歷了長達十年低於目標的通膨水準後,幾年之內通膨略高於目標——例如達到3%——可能不失爲一件好事。

如今美國的通膨水準更像是個好訊息,而不是壞訊息。物價之所以上漲,主要是因爲美國經濟的表現看起來比一年前預期的要好得多——這要歸功於美國提前大力採購新冠疫苗、持續提供鉅額的宏觀經濟支持,以及在轉向遠距辦公模式方面令人驚訝的成功。

您已閱讀19%(329字),剩餘81%(14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