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7.3%不意味經濟「硬著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第三季度GDP放緩至7.3%,創下近年新低。但中國政府仍掌握足夠的政策工具可以改變經濟減速趨勢,四季度經濟成長有望重回7.5%。

中國第三季度GDP放緩至同比成長7.3%,低於第二季度的7.5%,這也是2009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低增速。儘管外部需求穩步上升,房地產市場疲軟和信貸風險上升造成銀行惜貸,使得內需持續疲弱,因此拖累了整體經濟增速。

首先來看看房地產市場,前三個季度,中國的房地產投資下跌了12.5%,低於2013年19.8%的成長。由於房地產投資佔到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25%,房地產市場的疲弱顯著拖累了中國經濟的成長。在各個行業中,以鋼鐵、水泥和玻璃爲代表的重工業,以及建築設備生產企業,受到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最大。事實上,發電量成長和工業增加值成長之間的差異,在2014年第二季度開始拉大,這意味著能源密集性行業仍保持疲弱。中國的PPI也連續32個月保持負成長,進一步顯示中國內需不振。

此外,影子銀行的快速去槓桿化使得信貸風險迅速攀升,銀行的惜貸情緒不斷上升。今年以來,中國政府加大打擊影子銀行,影子銀行佔社會融資總額的比重在前三個季度下跌超過20%。與影子銀行高度相關的房地產、大宗商品融資等行業自然受到沉重打擊。房地場方面,商業銀行惜貸延升至首套房的按揭貸款,使得房地產市場高企的庫存難以消化,房地產投資隨之大幅下降。大宗商品融資方面,早前青島港的貿易商使用同一商品進行多次抵押獲得多次貸款的醜聞曝光後,大宗商品融資的相關活動大幅減少。信貸風險的上升,使得正規銀行系統也加快了去槓桿化的步伐,近幾個月的數據顯示,銀行系統的信貸成長也出現了大幅波動。

您已閱讀30%(616字),剩餘70%(14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