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者

央行何時開啓降息視窗?

劉利剛:人民幣及資本管制將使中國獲得更高貨幣政策獨立性。除非PPI通縮且經濟放緩超預期,否則央行不會將穩健貨幣政策態勢改爲寬鬆。
2019年2月12日

貨幣政策收緊的空間還有多大?

劉利剛:在去年3月以來中國在岸利率大幅推高的狀況下,在岸利息還有多少上升空間?貨幣政策是否進一步收緊?
2018年1月29日

人民幣匯率政策下一步如何走?

劉利剛、餘向榮:人民幣單邊走強將轉爲雙向波動。在貿易摩擦升級、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人民幣強勢對出口負面影響更爲明顯。
2017年9月24日

中美貿易爭端會再起風雲嗎?

劉利剛、餘向榮:針鋒相對的貿易報復有走向形勢失控的風險。中美貿易不平衡有深刻的結構和政策原因,可能沒有立竿見影的解決辦法。
2017年8月9日

強勢人民幣能持續多久?

劉利剛、餘向榮:人民幣兌美元年底前會在6.7至6.9區間內波動,11月中之前可能表現出較強動能和更多升值傾向。
2017年8月7日

中國利率是否太高?

劉利剛:央行會採取更積極態度防止貨幣市場利率進一步上漲;資本管制加強和穩定的人民幣匯率,加強了貨幣政策獨立性。
2017年6月20日

川普當選,中美貿易戰不太可能

劉利剛:有商業頭腦的川普不可能破壞中美關係的現狀;但中國須做好談判準備,不穩定性可能會影響中美經濟。
2016年11月14日

2016:國企混改促經濟去槓桿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通縮壓力不斷上升,中國經濟仍需持續去槓桿化;只有構性改革才能避免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這仍需要中國領導集體的政治意願。
2016年1月4日

中國資本外流到底有多大?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匯改之後,貶值預期升溫,外匯儲備8月大幅下降,強化了市場擔憂。調整後估算8月資本流出約爲873億美元,中國外匯儲備或在40個月左右被耗盡。
2015年9月29日

警惕中國陷入通縮陷阱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參照日本和中國90年代經驗,經濟繁榮期後快速去槓桿化,往往伴隨較長時間低通膨。豬肉價格上升和人民幣一次性貶值能否緩解通縮壓力?
2015年9月1日

中國股災的警示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此次股災顯示,金融市場化風險很難用行政手段控制。如果股災發生在資本賬戶完全開放的情形下,對中國金融市場衝擊會更加猛烈。
2015年7月10日

取消存貸比:短期不改市場流動性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存貸取消或到明年,對信貸或相當於降存準率250基點;中長期內將幫助解決融資難問題,降低市場利率波動性,並改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2015年6月25日

降準後更要強調「政策協調」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央行自2008年以來最大力度的降準行動令市場譁然;中國央行已經意識到先前政策力度過於溫和,今年或至少降息一次。
2015年4月19日

A股是否會出現「黑天鵝」事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股市暴漲帶來散戶跑步進場趨勢,泡沫破裂可能導致「黑天鵝」效應:在利率市場化、影子銀行興起背景下,這可能對經濟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2015年4月15日

無需高估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在「兩會」前降息,加劇了人們對經濟下滑程度的擔憂,但我認爲擔心有些過度。在外部環境出現的改善狀況下,中國政策應保持定力。
2015年3月1日

「一帶一路」應致力共同繁榮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一帶一路」戰略是提升中國經濟軟硬實力的重要途徑,但不應強勢輸出,需強調「共贏」,才能夠實現中國與相關國家的融合。
2015年2月24日

降準之後,莫忘改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央行需解答的根本問題,是如何將降準釋放的資金真正引至實體經濟。目前實現這一目標尚困難重重,更深入的融資結構改革勢在必行。
2015年2月5日

「新常態」如何軟著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經濟能否軟著陸仍存變數,去通膨化是中國面臨的一個重要風險。在「破舊立新」的過程中,經濟成長會缺乏引擎和方向。
2015年3月25日

7.3%不意味經濟「硬著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第三季度GDP放緩至7.3%,創下近年新低。但中國政府仍掌握足夠的政策工具可以改變經濟減速趨勢,四季度經濟成長有望重回7.5%。
2014年10月22日

日本樓市崩盤對中國的啓示

澳新銀行劉利剛、楊宇霆:1989年日本央行大幅加息是刺破該國樓市泡沫的主因。借鑑日本教訓,在樓市面臨下行之時,中國應當防止過度緊縮,並促進有序去槓桿化。
2014年10月10日

警惕信託違約風險上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信託公司目前仍有能力應對不良資產,系統性風險可能性不大,但隨著償還高峯出現,流動性風險將顯著上升,屆時違約個案將難以避免。
2014年9月28日

香港的相對衰落已經開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政治風險無疑會影響香港,一個民選的香港政府若不能與內地形成和諧的政治生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會削弱,上海將是贏家。
2014年9月3日

流動性緊張增加中國通縮風險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市場近幾周流動性緊張局面持續。隨著資本流入減少,儲備貨幣供應也相應放緩。我認爲,在外匯佔款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抵押再貸款是一項可以創造貨幣供應量的政策創新。
2014年8月6日

香港人民幣市場如何真正繁榮?

澳新銀行劉利剛、楊宇霆: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迅猛成長,但大量存款用途非常有限,點心債也多爲短期債券,改善可有如下七項政策建議。
2014年6月16日

房地產「崩盤論」不科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很多城市仍然存在限購政策,貿然判斷 「崩盤」並不科學。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中國房地產市場需求仍將保持旺盛,出現逆轉的機率並不大。
2014年5月28日

中國「超越」美國意味著什麼?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經濟第一這個結論對匯率有何影響?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若無體制創新與改革,中國需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美國目前的人均收入。
2014年5月13日

不必過度解讀「定向降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定向降準」傳言讓市場躁動起來,這是中國重啓降準通道的前奏嗎?經濟融資成本居高不下是結構性問題,貨幣政策卻非結構性政策工具,市場顯然過度解讀了政策意圖。
2014年4月21日

中國央行的聰明選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央行加寬人民幣兌美元的波動區間,在短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之間達到了平衡,是一個相當聰明的決定。但不改變資金流向,人民幣不會迎來「真波動」。
2014年3月17日

中國匯率利率齊下行能持續多久?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從周小川在「兩會」期間的表態來看,央行有意匯率和利率下行並非空穴來風。這是否表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起了變化?去槓桿的政策立場是否在鬆動?
2014年3月11日

中國如何平衡成長與風險?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李克強工作報告緊隨債券市場違約案,凸現了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中國決策者們應該如何在保成長、防風險及建立政策信用之間找到平衡?
2014年3月5日

人民幣雙向波動需要資本雙向流動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只要出現雙向資本流動,人民幣的波動幅度就會自然增加。從可行的政策上來說,中國應該對目前人均購匯5萬美元的額度限制作出調整。
2014年3月2日

中國經濟三個待解難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即使保持7.5%的成長目標,2014年中國GDP增速也將難以避免再創15年低點。市場並不擔心經濟減速,反而將更多憂慮轉向改革成效、信用風險以及地產泡沫等層面。
2014年2月6日

上海自貿區的挑戰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上海自貿區是近年熱門辭彙之一,其代表了中國與世界對接的平臺,地方也出臺了系列簡化行政審批程式舉措,不過自貿區真正難點在於金融開放。
2013年12月23日

中國黃金十年的開啓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全面深化的改革將逐步展開,如果相關政策能得到有力的執行,中國有可能迎來新的黃金十年。
2013年11月29日

中國應該鼓勵民營銀行發展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銀行業到了需要引入更多競爭的時刻。過度壟斷可能導致銀行業管理和創新能力下降以及資產負債質量明顯下滑。
2013年11月12日
關於《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