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香港

香港的相對衰落已經開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政治風險無疑會影響香港,一個民選的香港政府若不能與內地形成和諧的政治生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會削弱,上海將是贏家。

近期香港的「普選」之爭,成爲各方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爲,當前試圖用「佔領中環」的手段來影響香港金融中心的正常運作,進而來逼迫北京中央政府就範並同意泛民提議的普選提名程式,同時也在提升香港的政治風險,並影響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政治風險的飈升,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未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佔領中環」運動將使一部分香港人和中央政府的對抗走向公開化。發起這一運動的目的是,如果特首人選最終不能由公民提名產生,將發動公民抗命。「佔領中環」預演其實已經發生。如果北京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關於選舉方案的詮釋不能滿足或遷就泛民主派所提出的特首提名方案,泛民將發動更大規模和持久的「佔中」運動。與此同時,「反佔中,爭普選」遊行和活動也此起彼伏,凸顯了香港社會中的政治割裂在加深。

其實,香港政治對峙的惡化已經影響到財政預算的通過,制約了政府實施緩減通膨的紓困政策執行以及相關基建撥款。若香港僅有的逆週期財政政策不能順利落實,香港的經濟將受到負面影響,加重貧富不均,加深社會矛盾。例如,立法會的「拉布」(即立法機關裏少數派拖延法案的一種戰術)事件,推遲了政府2014-2015年度約390億港元的財政撥款,其相當於香港GDP的1.8%。

您已閱讀26%(506字),剩餘74%(14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