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已步入「結構性」通膨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央行年內首次上調存款準備金,僅對控制市場流動性有著一定的作用,中國的通膨壓力仍將長期地「結構性」存在著。

中國人民銀行在上週五晚間宣佈上調各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將從本月20日開始執行。

這個多少讓市場有些喫驚的訊息,在星期一的盤面上起到了明顯的作用,上海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在週一開盤後出現了大幅上升,其中一個月的SHIBOR利率攀升了約30個基點至4.15%,隔夜拆借利率也跳升了40個基點至1.92%。伴隨著市場利率的上升,中國股市也出現了大幅度的下跌,上海股市收盤暴跌3%,並在盤中一度跌破2700點的心理關口。

隨著股市的暴跌,市場似乎越來越擔心中國當局未來的進一步緊縮,由於中國央行尚未開始調整基準利率,市場也開始擔心未來中國央行的下一步緊縮將從量化手段擴展至價格手段,利率調整將首當其衝。

您已閱讀19%(311字),剩餘81%(13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