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利率是否太高?

劉利剛:央行會採取更積極態度防止貨幣市場利率進一步上漲;資本管制加強和穩定的人民幣匯率,加強了貨幣政策獨立性。

中國銀行業正在發生什麼?推行更嚴格的銀行業監管措施,打擊銀行體系中的不正之風,加上央行通過宏觀審慎監管(MPA)逼使金融行業去槓桿,已經顯著提高了中國在岸利率。

截至五月底銀行間七天回購利率增至3.44%,僅略低於利率走廊上限的七天常備便利利率(3.45%)。自去年十二月以來,中國的三年,五年和十年國債收益率分別飆升99個,89個和65個基點,三至五年期國債在四月二十七日習近平主席的金融穩定與安全講話後,漲幅超過25個基點。A級企業債券收益率也一路高走,一年和三年期收益率分別升至9.7%和10.3%,超過了去年十二月債券市場動盪期的收益率水準。同時,貨幣市場高利率已經開始傳遞到銀行貸款利率。今年一季度銀行加權平均貸款利率上漲26個基點至5.53%。隨著CPI通膨率的下降,中國企業的實際貸款利率從2016年年底的3.1%上升到五月份的4%以上。

中國的利率是否高到企業難以承受,從而導致實體經濟活動減緩,GDP成長率無法達到6.5%的最低目標呢?這是貨幣當局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

您已閱讀13%(441字),剩餘87%(28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