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慶「黃金週」前一天,中國央行公佈的房貸新政,讓市場開始感受到整體房地產政策出現放鬆跡象。儘管黃金週期間樓市成交量尚未明顯回暖,樓市能否回穩還取決於政策是否能落實,但我們看到,整體的房屋銷售開始改善,三線城市的成交量已經開始出現了同比上升。筆者認爲房地產市場在第四季度將獲得支持,未來政府如果進一步推出更加市場化的措施,長遠而言,房地產發展將因此受益。
筆者曾多次指出,目前中國樓市正經歷著週期性的放緩。房地產投資的放緩,與固定資產投資減緩的整體趨勢是保持一致的。由於中國房地產投資佔到固定資產投資的25%,也與其它行業和銀行也密切相關,樓市下行成爲了拖累今年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不少市場觀察人士常將中國樓市目前的發展與日本90年代樓市崩盤進行比較,我們認爲中國本輪樓市調整與日本90年代不同,但與其70年代樓市下行狀況非常類似,而日本這段樓市調整歷史常常被市場所忽略。
日本70年代樓市調整從1974年開始,在此之前的1968-1973年,樓價出現了強勁的上升。當時樓價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47-1949)之後日本的高出生率造成了嬰兒潮,加上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了通貨膨脹和房屋信貸擴張。爲了控制可能出現的樓市泡沫,日本政府對土地所有者收稅、收緊土地使用、還將利率水準從1972年6月份的4.25%調高至1973年12月份的9%。在政府採取了樓市收緊政策之後,抵押貸款收縮,地價也開始下降。經歷了三年的調整之後,日本的房地產市場在1976年下半年開始恢復,之後再次出現了十年的樓價上升,直到1991年日本樓市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