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存貸比

取消存貸比:短期不改市場流動性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存貸取消或到明年,對信貸或相當於降存準率250基點;中長期內將幫助解決融資難問題,降低市場利率波動性,並改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中國國務院近期通過了商業銀行法修正草案,取消75%存貸比的紅線。按照國際慣例,中國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爲流動性監測指標,該草案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筆者預料這一修訂最快將在8月正式生效實施。去年6月30日,銀監會宣佈放鬆商業銀行的存貸比來引導信貸進入特定領域;時隔一年,存貸比徹底取消意味著中國的銀行業監管體系進一步現代化和國際化,這也是筆者一直所呼籲的。

一年前,存貸比的放鬆是當時「定向寬鬆」的重要政策之一。到今年第一季度末,中國的銀行系統的存貸比僅爲65.7%,低於75%的法定要求。存貸比出現下降是由於經濟疲弱信貸風險上升造成銀行惜貸,這也使得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筆者認爲,本次取消存貸比並不是政府爲市場注入流動性的舉動,短期也不會對市場流動性造成較大影響,因爲這一草案還需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查和批准。此外,即使這一修改草案獲批,中國銀監會仍然可以維持對銀行的存貸比的要求,因此,商業銀行的存貸比真正取消最早可能也要到2016年。不過,筆者認爲,中長期而言,存貸比的取消將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成本高的問題,也將降低市場利率的波動性,並改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中國目前的銀行系統中,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佔到約40%,它們擁有的存款總額高達53兆元。目前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爲18.5%,存貸比取消後,銀行最多將可以將剩下的81.5%的存款全部放貸,較以前75% 存貸上限可以多出6.5%,這意味著這些銀行可釋放出約3.5兆元的信貸,其作用相當於降低存款準備金率250個基點。

您已閱讀44%(653字),剩餘56%(8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