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

中國四家國有銀行獲720億美元注資

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將通過定向發行股票籌集5200億元人民幣,主要投資者爲財政部。

中國大銀行首次發行TLAC債券

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本週開始首次發行這種特殊的吸收損失的債券,以滿足金融穩定委員會的要求。

中國四大行擴大對俄敞口

在截至今年3月的14個月裏,中國四大銀行對俄總敞口從22億美元增至97億美元。中國正致力於推動人民幣成爲替代美元的全球貨幣。

香港監管機構敦促滙豐、渣打等銀行接受加密貨幣客戶

香港正在努力將自己打造成全球加密貨幣產業中心。香港金管局施壓多家銀行,要求其接受加密貨幣交易所客戶。

衍生品
工商銀行暫停賬戶原油產品開倉交易

工行表示,鑑於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較大,暫停賬戶原油等大宗商品掛鉤產品開倉交易。先前中行的「原油寶」曾導致投資者鉅虧。

中國各銀行擬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

中國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中國各商業銀行準備發行更多永續債,以便在中國經濟放緩前補充這些機構的資本。

中行巴黎分行發行15億美元「氣候債券」

該氣候債券覆蓋三個幣種,據中行表示,募集資金將用於對接法國和英國的風電項目,以及中國的15個地鐵項目。

短線觀點:中行海外發債受追捧

沒幾家公司敢同一天在世界各地以四種貨幣發售債券。中國銀行上週這麼做了,籌集到30億美元。這說明什麼?

中行紐約分行獲准擔任美國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此舉填補人民幣離岸機構網路的又一空白,先前香港、倫敦、新加坡、雪梨等地均已指定人民幣清算行。

降準不是印鈔,寬鬆並非原罪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全球印鈔者共識或是寬鬆,海外繼續負利率,國內則會加大放鬆。在保成長和保匯率之間,央行最終需要做出艱難選擇。

周小川回答了什麼與沒回答什麼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周小川最有價值的三句話透露了什麼信號?對人民幣的樂觀情緒能夠維持多久?「印鈔者」能否穩定市場,最終取決於能否與市場良好互動,引導預期與順應趨勢是央行的兩隻手。

中行擬在亞洲擴大業務

在中國境外,中行在商業上一直比不上一些大的亞洲競爭對手。然而,中行最近的行動表明,它想改變這一局面,而現在可能正是大好時機。

存貸比
取消存貸比:短期不改市場流動性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存貸取消或到明年,對信貸或相當於降存準率250基點;中長期內將幫助解決融資難問題,降低市場利率波動性,並改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存貸比
取消存貸比:變與不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取消存貸比利好銀行,但不會根本改變現有融資格局。銀行冒險結果往往都是全社會承擔,這是比股市泡沫更令人擔憂的隱性炸彈。

社會

滙豐
滙豐歸來:環球網路的本地麻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滙豐表示做「中國的國際銀行」,業務重心重返亞洲,滙豐總部是否再度搬回香港?回顧歷史與現實,滙豐應該重新思考,對自身最有利的資源在哪裏。

Lex專欄:中資銀行融資熱背後

中國銀行率先在中國發行優先股,融資400億人民幣,收益率十分慷慨。在中國銀行業一級資本頗爲充足的情況下,人們擔心,這類融資反映出銀行業對不良貸款的擔心。

Lex專欄:中行的信貸減負難題

金融危機期間按政府指令大舉放貸的中國銀行,如今股價低於賬面價值。看跌者稱,在積壓的貸款得到清理之前,中行股票的價值不會被重估。

中國銀行瞄準中國富人境外財富

當中國企業家將財富轉移至境外時,或許最不想看到的是,這些財富會回到一家中資國有銀行手中。 但中國銀行推出的離岸私人銀行業務,恰恰瞄準了這類投資者。

Lex專欄:中行的特別之處

中國銀行被認定爲首批29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之一,可能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畢竟,該行規模不如國內同行,業務也不復雜。但是,中行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扮演的中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