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如何平衡成長與風險?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李克強工作報告緊隨債券市場違約案,凸現了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中國決策者們應該如何在保成長、防風險及建立政策信用之間找到平衡?

中國總理李克強的首次《政府工作報告》伴隨著中國債券市場出現違約,在很大程度上凸現了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但事實上,這也是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良好視窗。

先前市場已開始異乎尋常地對目標增速進行了數輪討論,這樣的討論到了「兩會」開始後也沒有停歇。與先前國內媒體的聲音一致不同,今年「兩會」前的媒體報導中出現了「7.5%」、「7.0-7.5%區間」以及「不設具體目標」等多個不同說法,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經濟增速目標取得共識存在一定的難度。

毋庸置疑,與往年不同,7.5%的增速對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來說,開始變成一個「有壓力」的目標,這在去年年中就得到了印證。當時經濟增速面臨跌破7.5%的風險,此後中國政府開始對政策進行調整,儘管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但顯然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明顯的回暖。

您已閱讀23%(345字),剩餘77%(11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