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國兩會

踐行新型城鎮化 擁抱智慧城市3.0

IBM大中華區智慧城市業務部總經理鄭軍:3月16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佈,明確了新型城鎮化對於中國實現現代化、助推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意義。那麼新型城鎮化的抓手在哪裏?

新網路時代,你瞭解你的客戶嗎?

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大中華區總經理Nancy E. Thomas: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高度互聯、資訊爆炸及數位化無處不在的時代。社群媒體和數位化工具讓客戶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主權,他們期望獲得超出想像的個性化服務來滿足個性化需求。

國資改革要與國企改革並行

長江商學院金融學與經濟學助理教授李曉陽:中國大型國企的改革和國資改革應同步推進,國資委應實現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轉變,從具體國企事務管理中抽離出來。

利率市場化、網路金融和第三方支付挑戰中,銀行業的致勝關鍵

IBM企業諮詢服務部大中華區高級合夥人Ron Lefferts:網路、社群媒體、移動終端設備快速發展,銀行業急需一套完整戰略面對新挑戰。

重新思考IBM:公司即服務

IBM GTS總經理羅睿怡:總還是有人將IBM看成是純粹電腦硬體公司。現在,IBM需要再次重申:我們是一家雲端計算公司。

習近平反腐能走多遠?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魏德安:習近平此次反腐鬥爭在程度和範圍上的深廣,以及其中政治因素的比例之重,使之區別於後毛澤東時代的所有反腐鬥爭。但這場戰役最終的結果,還要看習近平後續的作爲。

中國人大工農代表的「真相」

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理事鄧聿文:中國對工農代表的統計似乎把在企業、產業和農村工作的代表都算在內。但一名村幹部同時是企業負責人,他作爲代表會替誰說話?

IBM揭示未來認知系統時代,改變生活的五大創新

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沈曉衛博士: 人類將在計算能力的幫助下實現新突破,通過增強自身能力來做出明智選擇。

大數據與業務價值:從「油」和「水」談起

IBM副總裁 Jason Kelley:大數據和業務價值是不是像油和水一樣無法交融?如果你正在研究大數據,那麼這篇文章會帶給你一些啓示。

尷尬的提問者

資深媒體人閭丘露薇:今年總理記者會的提問安排和往年很不同,由外媒首先提問,且後者表現讓人大跌眼鏡。在同樣的壓力下,外媒作出的選擇,讓他們失去了自豪的資本。

中國能承受更多違約衝擊嗎?

當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閉幕後的記者會上說,中國經濟出現違約「難以避免」時,他很可能不是專指山西海鑫鋼鐵集團,但也許海鑫很快就會考驗李克強的決心,因深陷三角債務的海鑫折射了其它許多類似企業的困境。

「大老虎」何時出場?

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理事鄧聿文:「打虎」運動是一定會收網的。道理非常簡單,與其冒得罪大眾的風險,不如冒得罪部分元老的風險,因爲前者對中共的殺傷力更大。

中國總理李克強答記者問(全文)

2014中國「兩會」閉幕日,中國總理李克強舉行新聞發佈會,回答了中外記者有關失聯航班MH370、政府債務風險、經濟成長、反腐、外交、民生、霧霾等問題。

北京沒有「紙牌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中國的「兩會」,就創辦的初衷而言,正是「人們起來監督政府,人人起來負責」,只是我們的監督和負責模式不是「紙牌屋」式的。

中國政協委員的提案樣本

今天,中國的全國政協會議閉幕,共接收提案5875件。很多讀者也許不曾有機會一睹提案的真實樣貌。我們得到政協委員蔣洪授權,發佈他的提案《只有民主才能根治腐敗》。

中國匯率利率齊下行能持續多久?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從周小川在「兩會」期間的表態來看,央行有意匯率和利率下行並非空穴來風。這是否表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起了變化?去槓桿的政策立場是否在鬆動?

葛劍雄:政協委員有言論自由嗎?

中國「兩會」日記(3月11日):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政協委員有充分的言論自由嗎?我不這麼認爲。我們的話公衆能知道嗎?領導會知道嗎?」

中國試點民營控股銀行

銀監會表示將試點成立5家由民企控股的新銀行,將建在上海、天津、廣東和浙江等省市。這是本屆中國政府金融改革的關鍵一環,不過這一舉措的推出比預想得更快。

泰斯特參議員的一週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刁大明:這篇文章展現一個典型美國參議員的一週工作,他們一年在國會山莊上工作191天,不會有那麼多時間像《紙牌屋》中的安德伍德那樣挾勢弄權。

葛劍雄:「文革」期間的人代會

中國「兩會」日記(3月10日):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那年,我的老師譚其驤突然被通知到上海錦江飯店開會,後赴京祕密開了四屆人大會議。」

稅還是費:中國環境管制的結構性矛盾

FT中文網撰稿人於洋:李克強首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推動環境稅而非環境費,體現了環境管制的結構性矛盾;中央政府應推動地方稅務結構的變化,而非代替地方政府制定環境稅率。

十字路口的中國人大

中國問題觀察者鄧聿文:中國人大成立60年,民衆呼籲其不再做「橡皮圖章」,但要真正讓人大成爲人民權力代表,定會觸及「中共通過人大讓黨的政策合法化」問題。

中國不應糾結於成長目標

FT社評:中國面臨著棘手的權衡:或者猛踩剎車導致大量違約,或者繼續助燃信貸癮。然而,中國越早開始向更可持續的經濟成長模式轉型,整個過程的危險性也就越小。

中國僅三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

中國可能考慮立法開徵環境稅,但中國城市治汙面臨的共同問題是,汙染排放企業通常是納稅和就業大戶

公務員漲薪不是時候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今年中國「兩會」期間,又有人提議給公務員加薪。但我認爲,在不具備前提的情況下提高公務員工資是不負責任的,是改革的倒退。

葛劍雄:民主,是目的還是手段?

中國「兩會」日記(3月8日):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以前講民主,既把它當目的,又把它當手段。現在民主作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容,就不是手段了,而是一種終極追求。

王毅:對馬航客機失聯「很揪心」

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兩會」期間召開記者會,就中國外交政策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他在記者會一開始即表達了對馬來西亞飛北京航班失聯的擔憂。以下爲文字實錄。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隱含的投資線索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李克強工作報告中,超預期的亮點不多,但其中一些關鍵點,包括國企和要素價格改革、節能環保等,提供了一些投資線索。

我爲什麼喜歡雷人提案

FT中文網撰稿人陶舜:作爲新聞人,我喜歡雷人提案,因爲對於「兩會」,普通人能吐槽的也只有政治花絮了。不改變雷人的委員代表遴選機制,又怎能減少雷人提案?

從「兩會」觀察中國的民主進程

中國國家檢察官學院副教授瀋海平:中國「兩會」的實質化內容在加強,不僅在於人們厭倦了年復一年的模式化會議程式,也因爲不同利益集團的代表期望爲本集團爭取最大利益。

葛劍雄:中國亟需獨立調查機構

中國「兩會」日記(3月6日):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認爲,各個階層都被抹黑,社會就越來越撕裂。政府應資助成立獨立調查機構,增加社會公信力。

中國經濟仍未擺脫舊引擎

搞懂中國政府今年的經濟政策,必須精通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字裏行間的真意。中國總理在花了一個小時闡述必備內容後,終於講到要點:「把投資作爲穩定經濟成長的關鍵。」

向人民報告

FT中文網言論編輯霍默靜:李克強總理的工作報告延續了平實風格,也有諸多亮點,但希望從他的報告中探尋「全面改革」具體實施路徑的人們,可能要失望了。

中國經濟的後發優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中國仍具有維持20年8%經濟成長率的潛力,這並非樂觀估計。把後發優勢潛力變爲實際成長的前提,是必須按照比較優勢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