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的後發優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中國仍具有維持20年8%經濟成長率的潛力,這並非樂觀估計。把後發優勢潛力變爲實際成長的前提,是必須按照比較優勢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2012年6月,我從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任滿回來後,在國內幾個公開演講的場合闡述中國還有維持20年8%成長的潛力,沒想到這一觀點竟然造成輿論譁然,引來許多非議。

其實,從1994年出版《中國的奇蹟》一書開始,我對中國經濟成長的潛力在不少著作和公開演講裏都做過類似論述。這一老生常談的觀點所以引起爭論,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從1979年到2012年維持了33年平均每年9.8%的經濟成長率,在人類經濟史上還不曾有過任何國家、經濟體維持過這麼長時間、這麼高速度的成長。

多數學者認爲中國經濟成長的速度總會下降。其中的一種說法是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維持時間最長的日本和「四小龍」等東亞經濟體,在維持了20年8%到10%的成長以後,經濟成長速度都有所放緩,下降到7%、6%、5%甚至更低,中國已經維持了33年的高速成長,遠遠超過它們維持的時間,怎麼有可能再繼續維持下去呢?第二種經常被引用來反駁我的觀點是國內有些學者以1990年不變價的國際元來衡量,發現當一個國家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達到11000美元,經濟成長的速度會放緩,逐漸降到7%以下。同時,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的成長速度節節下滑,2013年第二季度成長率降到7.5%,第三季度經過政府出臺穩成長的政策,成長率回覆到7.8%,但第四季度又降到7.7%,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成長速度下滑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這個經驗似乎也印證了上述觀點。

您已閱讀18%(599字),剩餘82%(27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