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文章檔案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中國經濟
關注
中國如何由盛而衰,又將如何由衰而盛?
林毅夫:「李約瑟之謎」包含兩方面:爲什麼在前現代中國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爲什麼現代中國又落後了。這個問題對於中國人來說意義尤爲重大。
2022年5月13日
林毅夫
關注
中國經濟成長的合理目標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經歷35年年均9.8%的高速成長後,中國經濟的後發優勢還有多大?雖然外部環境持續低迷,但中國仍具備8%的成長潛力和相對較好的內需條件,將明年和「十三五」的成長目標訂在7.0%-7.5%之間較爲合適。
2014年10月15日
林毅夫
關注
兩歷奇蹟,一生求索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我親身歷經了兩次發展奇蹟:一次是臺灣的經濟奇蹟,另一次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奇蹟。實踐讓我確信貧困並非宿命。我們應反思主流經濟學理論,構建新理論,分析中國轉型的成績和問題。
2014年9月24日
楊小凱
關注
中國學術界不能只引進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對照中國的經驗和轉型國家的實踐,應該如何看待國企改革、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的爭論?中國學者在引進西方大師的思想時,是否還應以客觀的態度來研究自己的社會,提出自己的思想?
2014年8月13日
中國經濟
關注
中國的反週期政策經驗
前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林毅夫、王燕:有關中國今年將成爲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世行報告,應引起中外經濟學界深刻思考。隨著中美繼續拉大經濟規模差距,世界經濟中心向中國轉移不可逆轉。發達國家已開始學習中國應對危機的經驗,中國學界也需轉變觀念。
2014年5月14日
2014中國兩會
關注
中國經濟的後發優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中國仍具有維持20年8%經濟成長率的潛力,這並非樂觀估計。把後發優勢潛力變爲實際成長的前提,是必須按照比較優勢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2014年3月5日
十八屆三中全會
關注
有效市場也需有爲政府
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只有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才能凸顯中國的競爭優勢;但在中國這樣的轉型國家,一個因勢利導的政府也十分重要。有效地市場加上有爲的政府,能幫助中國順利跨過中等國家陷阱。
2013年11月29日
中國經濟
關注
呼籲全球結構轉型基金
世界銀行前經濟學家林毅夫、王燕:通過G20峯會推動全球基礎設施融資計劃,並討論融資方式的創新是合適的。具體而言,我們建議設立全球結構轉型基金(GSTF),這不僅能夠填補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資金缺口,而且對整個世界來說,它也是一個共贏的方案。
2013年9月18日
中國經濟
關注
中國經濟成長的潛力
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若中國深化改革,消除結構性缺陷,按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充分利用後發優勢,中國便有可能將8%的成長潛力變爲現實的成長率。
2013年9月22日
新結構經濟學
關注
林毅夫:探尋中國經濟背後的邏輯
從世界銀行卸任後,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林毅夫提出「新結構經濟學」,引發諸多討論。對此他撰文回應:發達國家並沒有什麼「真經」,發展中國家拿來虔誠地念,就能擺脫貧窮落後。
2013年7月11日
林毅夫
關注
林毅夫:超越凱恩斯主義與「新新常態」
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發達國家可以進行超越凱恩斯主義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給發達國家創造結構改革的空間,讓它們恢復經濟正常成長,也可以給發展中國家的成長創造更好條件。這種狀態我稱爲「新新常態」。
2012年11月4日
中國經濟
關注
林毅夫回應爭議:新結構經濟學的要義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林毅夫:我歡迎批評,但有不少質疑屬於斷句取意或望文生義。新結構經濟學主張以市場經濟爲基礎制度,政府發揮輔助作用,而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在產業升級上可以甄別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發揮因勢利導作用。
2012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