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

限權問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解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政府只應擁有「市場經濟的權力」,對它應進行「社會主義的問責」,而不是正好相反——以「市場經濟」給政府卸責,以「社會主義」爲政府擴權。

土地改革需還權於農民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中國農民應享有哪些權益?除了現實中常被忽視的對土地的「用益物權」,他們還應享有「身份權」、「發展權」和「集體成員權」。

深化改革協調性至關重要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當前金融改革可謂領先一步,但如果其他改革不能有效推進,單兵突進效果恐怕很難令人滿意,如何協調推進諸多改革措施方面缺乏明確指引。

三中全會帶給企業家的危險「機會」

中恆聚信董事長王瑛:三中全會帶來了新一輪博弈,企業家們面對的最大風險是和權力結盟去掙大錢。保持清醒,拒絕誘惑,做正經的企業,機會才真正屬於你。

媒體札記:反腐猜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高官再落馬和一般公車取消,中共反腐又有新動向。在三中全會收穫「喜大普奔」民望後,習近平已讓那些鄧小平崇拜者重燃對執政黨的信心。

權力謙抑才能樹立執政權威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網路時代政府不具備完全撲殺言論影響的能力,官民間的惡性拉鋸是對執政權威的最大傷害。贏得尊重的並不是不可挑戰的權力,而是寬容。

房地產
小產權房難「轉正」

中原集團研究總監劉淵:不論是在提高農民收入上,還是在補償地方財政上,讓小產權房「轉正」都不會給中國政府帶來明顯收益,因此也不會是政策首選。

中國市場化改革爲時過晚

GMO資產配置團隊成員錢塞勒:華爾街對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佈的一系列經濟改革方案表示歡迎,但利率鬆綁和資本賬戶自由化等措施的實際效果可能並不那麼理想。

有效市場也需有爲政府

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只有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才能凸顯中國的競爭優勢;但在中國這樣的轉型國家,一個因勢利導的政府也十分重要。有效地市場加上有爲的政府,能幫助中國順利跨過中等國家陷阱。

中國改革應防行政架空

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改革檔案能否「偉大」,重在實施。在中國的現實中,原則越抽象,就越不可能實施。維護市場制度的決定性作用,就要避開行政部門的「解釋」、技術性手段、假裝、拖延等各種駕空手段。

讓司法免受地方利益之困

獨立智庫學者曹思源:中國司法的不獨立,很大程度是因爲法院、檢察院在人財物上受制於地方黨政官員。三中全會的司法改革決定切中了這一積弊的要害。

爲中國經濟注入新動力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啓了一項艱鉅任務——習近平不但必須維持中國經濟這輛重型卡車正常行駛,還必須在顛簸前行的過程中給它更換機油和輪胎。

波頓:三中全會改革有利中國股市

資深的英國基金經理人安東尼•波頓認爲,中國出臺的「重大」改革方案將成爲一劑催化劑,將扭轉全球投資者近年對中國股市的反感。

讓市場起更大作用

英國創意產業學者霍金斯:今年,中國電影票房成長至約36億美元,中外製片商預計電影業將持續成長,其樂觀依據卻並非政府政策。

將持股權還給中國員工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尹中立:三中全會將「允許企業員工持股」寫進改革決定,是一個重大突破,將有可能深刻改變中國股票市場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

從佛山看中國改革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推出的改革方案引起了海內外普遍關注。有人擔心其可行性及執行力。張燕生、肖耿兩位作者認爲,最有效的方式,是結合一個中國先鋒城市真實的改革故事,來理解和分析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

「改革」的新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中國與毛時代已大不同,但權力封閉與語言系統卻又驚人一致。改革是最近一個被濫用的辭彙。倘若一個決定需要如此多的解釋,一定是可疑的。

「小組」治國

中國問題觀察者鄧聿文:中國各類「領導小組」已是氾濫,此番三中全會新設改革領導小組,雖應強力改革之需,但客觀上亦會強化人治,這是一個兩難矛盾。

集權式改革的風險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集權式改革的一個前提是公民社會積極參與。若改革是爲社會多數人的利益卻不允許他們自由參與,就失去了動力和支持。前車之鑑,不能不慎。

中國黃金十年的開啓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全面深化的改革將逐步展開,如果相關政策能得到有力的執行,中國有可能迎來新的黃金十年。

肖氏改革看什麼?

FT中文網編輯馮濤:肖鋼在就任中國證監會主席8個月後,首次闡釋改革理念。在「市場化」已無懸念的情況下,如何用監管制度爲「市場化」護航,是對他最大的考驗。

短線觀點:中國改革未必能惠及港股

有分析師認爲,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情緒轉好,將幫助提高香港股市的交易量和信心。但是,H股的特性和組成結構,也可能導致香港原地踏步。

Lex專欄:中國重啓IPO的前提

中共三中全會再提新股發行「註冊制」,但中國股市要重啓IPO,又想避免出現一大堆垃圾股,光靠註冊制還不夠,作爲承銷商的金融機構需要承擔更多法律風險。

國企改革再出發?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劉勝軍: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很多在2003年全會早有提及。國企改革長期停滯,說明中國改革久積的癥結不是目標和方向,而是落地能力。

官邸制只能是反腐制度的補充

FT中文網撰稿人蘇東:在缺乏財產申報和公開、預算透明等配套制度的情況下,官邸的公共財產共有屬性無疑會被大大放大,這恰恰是最大的漏洞所在。

放開「單獨二胎」是重要政策轉向

中國政府決定放開「單獨二胎」,雖然此舉不太可能對人口出生率帶來顯著影響,但人口學家指出,這意味著計劃生育政策出現了標誌性轉變。

Lex專欄:三中全會後應關注哪些股票?

「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這話雖沒有鄧小平的「貓論」那麼活潑利落。然而,作爲關乎中國經濟未來的《決定》中的話,它引發了廣泛而深遠的想像。

改革帶來樂觀經濟預期?

觀察人士認爲,中共最新改革方案標誌着中國的治理哲學發生深層次轉變。有觀點稱,隨著中國轉變經濟模式,痛苦在所難免,如金融機構更容易破產,企業也面臨壓力;不過也有人相信,改革將令中國經濟先升溫,隨後放緩,進入更可持續的成長軌道。

三中全會《決定》推高中國股市

上週公佈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驅散鬱悶情緒,投資者對中國改革事業迴歸正軌感到欣慰。但也有分析師指出,對長期經濟前景有利的事情,對股市未必是利好。

日本輿論對中國改革分歧嚴重

FT中文網撰稿人蔡成平:對於三中全會發布的公報、決定,日本輿論既肯定其「全面深化改革」的正面意義,也指出存在自相矛盾、舉措不足、執行力存疑等問題。

地方政府也是新土改贏家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新一輪土改無疑將使農民和參與農地流轉的企業受益,但曾堅持「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也不會因失去土地出讓金單純受損,其稅收將增加。

中國「免費醫療」的可能道路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江宇:從國情出發,免費醫療模式或許最爲有效的模式,中國目前也有條件實現,向「全民免費醫療」制度進行過渡可從三方面入手。

改革首先需要約束政府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三中全會對開放市場的改革設想比較全面,但全會報告沒說得太清楚的,是如何約束政府。一個完備的市場經濟是需要一定的政治機制和經濟民主來配合的。

媒體札記:回到蜜月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從「累覺不愛」到「普大喜奔」,《決定》發佈後意見領袖的第一反應都是送上掌聲,但在中國仍舊不能忘記的大現實是「政治決定經濟」。

習近平的四點改革計劃

中共週五發佈的改革檔案中,多數舉措以前就曾被討論甚至採納,相當於對現有政策的微調。但是,它們集中出現在相當於習近平未來10年的「執政宣言」中,仍然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