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

讓司法免受地方利益之困

獨立智庫學者曹思源:中國司法的不獨立,很大程度是因爲法院、檢察院在人財物上受制於地方黨政官員。三中全會的司法改革決定切中了這一積弊的要害。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決定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佔據重要篇幅,其中「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一句,可謂切中了中國司法積弊的要害。

中國大陸現行司法制度的最大弊病在於司法不獨立。法院、檢察院在人、財、物各方面受制於地方黨政官員,其司法行爲也不可避免受制於黨政官員,司法公正不能不大打折扣。

治療這一頑疾的改革措施,第一步便應當是將司法系統改爲垂直領導,譬如說,由最高人民法院統管全國各級法院的人、財、物調配;其次是,跨行政區域的案件的一審,由上級法院乃至由最高人民法院的直屬分院受理。如此一改,神州大地的司法氣象便可煥然一新。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定,就是朝著這個方向走了一大步。

您已閱讀13%(315字),剩餘87%(21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