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

法治
拜登晚節不保?美國法治面臨考驗

張千帆:美國法治能否渡過一劫,取決於美國精英和大眾能否意識到無底線黨爭的嚴重危害,以互尊互信守住正在破裂的社會契約。

法治
「拆違運動」該停一停了

張千帆:大規模「拆違運動」尤其是「拆違指標」現象令人擔憂。爲了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有爭議的「拆違」不能匆忙進行。

律師
洪世宏:中國涉外律師如何成爲發展中美關係的催化劑?

從事跨境法律服務的資深律師洪世宏表示,中美律師都是其國家制度文化的踐行者和創造者,具備足夠的智力和敏捷性成爲文化認知變更的催化劑。

以色列
內塔尼亞胡回擊對以色列司法改革的批評

內塔尼亞胡堅稱,預計將於下週通過的法案不會對以色列民主構成威脅。該法案將限制最高法院在公共任命等問題上推翻政府決定的能力。

法律
後疫情時代法律科技界新趨勢展望

商舒:技術進入司法流程和法律職業服務勢不可擋。這些法律科技工具試圖在更好的法律服務質量和更低的案件成本中尋找新的平衡。

腐敗
美國檢方爲披露犯罪活動的公司提供優待

美司法部高級官員表示,根據修訂後的準則,自願自我披露的企業可減少75%的罰款。

人工智慧司法:不完美,但比沒有好

凱莉:雖然人工智慧驅動的判決相比人類法官判決有諸多缺點,但它可以讓人們更容易使用法律程式並解決案件積壓。

政策落實型司法:中國氣候治理被忽視的前沿

朱明哲:不同於國際上主流的氣候政策推動型司法,中國的氣候變化司法體現出發展主義氣候治理路徑下的政策落實功能。

香港
英國就香港英籍法官的未來發出警告

英國外交大臣、司法大臣致信英國最高法院院長,稱港版國安法引發了關於香港法治和英籍法官是否該繼續留在該地的重要問題。

英國
美國最高法獨立性陷爭議,爲何英國司法體系愈加公正?

何越:英國高法法官的政治傾向保密,高法審理案件具有完全獨立性,不受政治力量擺佈,這是長期平民化改革的結果。

美國
FT社評:美國參議院不應忘記司法責任

川普提名的最高法官大法官人選應該得到參議院的特別審查,這攸關最高法院是否有能力限制行政權力。

戈恩
戈恩律師批評日本司法體系

參與說服東京地方法院允許日產前董事長獲得保釋的律師高野隆批評日本司法體系,稱「我遭到了背叛,但背叛我的不是戈恩」。

「銬走醫生」事件:沒有真相就沒有真正的和解

陶之衝:唯有基於對事件的充分曝光和審查,纔有可能達致真正的和解,一是醫者與警察在法與情上的和解,二是公衆對於是否過度執法的真正釋然。

以色列
內塔尼亞胡面臨刑事指控

由以色列總理任命的司法部長致函總理,告知其面臨賄賂、欺詐和背信等刑事控罪。這個決定使正在爭取連任的內塔尼亞胡陷入危境。

國際熱搜詞的中國聯想

王軍:Justice、Toxic、Single-Use這三個英語世界的熱搜詞,對於瞭解當今中國的社會現實同樣具有啓示意義。

我的新年期許:重溫改革精神

梁治平:在我看來,改革精神就是確立尊重和保障個人權利的「公」,建立作爲天下共信之物的「法」,和以還人民思想和實踐自由爲特徵的「解放」。

司法
「知名法官」長成了「網紅大V”

許章潤:當局將扶植「政法網紅大V」作爲一項緊追任務,不由讓人想起十多年前某市要辦「一百個知名案件」,反映的都是官場喜大好功的政績觀。

司法
刑訊逼供致劉希泳死亡的9名檢察官獲刑

央視女主持人劉芳菲的丈夫、港商劉希泳在被剝奪睡眠和遭受酷刑80小時後不治身亡。審訊小組負責人以故意傷害罪獲刑13年。

中國擬議的「留置」制度是種司法倒退

按照中國擬議的修憲內容,新成立的國家監察委員會將監察一切公職人員,但遭到「留置」的人卻不享有什麼法律保障。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駁斥司法獨立

就在兩個月前,周強還說過黨委不應干預司法程式。他態度的大反轉危及中國建立公正司法制度的更廣泛努力。

司法
中國官員當選國際刑警組織主席

中國公安部副部長孟宏偉成爲首位擔任這一職務的中國官員,人權組織擔心這將有助於中國在海外追捕異見者。

168名中國律師公開反對律所管理新規

這一新規禁止律師在網上或以抗議的形式爲當事人組織聲援,令律師們在涉及社會不公正的案件時無法求助於輿論和媒體。

快播
審訊快播:道德假象與治理隱憂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劉遠舉:中國權力體系嚴苛的道德戒律,往往被執行者的實際道德水準抵消,老百姓也明白背後的虛僞,這導致了國家的統治與真實之間的距離。

農民工
中國農民工的艱辛維權路

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供應逐漸枯竭,中國農民工相對於僱主的地位大幅上升。這導致了勞資糾紛數量激增,但在糾紛的過程中,一些人發現自己陷入了涉嫌「擾亂社會秩序」的困境。

讓司法免受地方利益之困

獨立智庫學者曹思源:中國司法的不獨立,很大程度是因爲法院、檢察院在人財物上受制於地方黨政官員。三中全會的司法改革決定切中了這一積弊的要害。

侵犯人權者可以鬆口氣了?

FT專欄作家拉赫曼:隨著經濟實力從西方轉向東方,西方各國正在取悅先前被它們視爲擁有糟糕人權記錄的國家,這讓新的國際司法體系受到考驗。

媒體札記:命運共同體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兔死狐悲。平素看似一盤散沙的記者編輯們在危機來臨時,爆發出絕地反擊的力量。如此大規模的批評,充分證明了中國媒體從業者的集體焦慮。

媒體札記:上海灘復仇記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劉鐵男被雙開成就反腐佳話,上海法官集體嫖娼案爆料人老陳的戲劇性復仇也廣爲流傳,像《基督山伯爵》裏的故事,也像黑社會影片的橋段。

媒體札記:夜總會詠歎調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對那些仍在強調唐慧「潑婦」言行首先是因爲「司法不公」的同情理解者來說,上海法官的「集體嫖妓」事件堪稱老天爺送來的最及時武器。

齊默曼
正當防衛還是種族仇恨?

小區治安聯防隊員喬治·齊默曼拔槍打死了黑人少年特雷文·馬丁,這究竟是正當防衛,還是種族仇恨?齊默曼說自己是遭到攻擊後被迫還擊的,而歐巴馬總統則宣稱:「如果自己有兒子,他會長得像馬丁」。
案件引發美國社會熱議,宣判結果出來後爭議仍在繼續。

媒體札記:老藝術家與無罪辯護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媒體有義務保護老藝術家」的說法,在微網誌論壇上激起了連串的奚落聲。而陳樞律師表示將給李某某作無罪辯護,又引發新一輪口誅筆伐。

「改革」法律援助將得不償失

英國律師蒙哥馬利:在英格蘭刑事司法體系下,控辯雙方都具有高水準的法律代理至關重要。只有這樣,定罪纔有公信力。可惜的是,政府正考慮對法律援助動大手術。

爲了公平的審判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吉狄恩的號角》一書用窮困潦倒的囚徒吉狄恩的經歷,說明了公平審判在美國的實現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