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十八屆三中全會

「小組」治國

中國問題觀察者鄧聿文:中國各類「領導小組」已是氾濫,此番三中全會新設改革領導小組,雖應強力改革之需,但客觀上亦會強化人治,這是一個兩難矛盾。

本次三中全會的一個「亮點」,是在中央層面設立全面深化改革協調領導小組,按照全會決定的表述,改革協調領導小組的職能是「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換言之,該小組有四大職能。

就中國改革的經驗和實際情形來說,要推進這種一攬子的涉及政治、經濟、行政、社會、文化、生態和黨建、軍隊的總體改革,確實需要一個具有權威性的超越具體利益的超級機構來負責設計、協調和監督。而現有的機構中,不論是國務院系統的,還是黨的系統的,無一部門有這樣的擔當,它們不是缺乏權力,就是缺乏權威。

中國改革近年來之所以推進不力,不是缺規劃,而是缺行動。中共把改革的規劃大權和推進力量交由國家發改委行使,然而,正如先前不少專家所抨擊的那樣,這個由「計劃體制最核心堡壘」改造而來的發展改革部門,自身存在三個利益衝突,即改革和發展的衝突,審批與改革的衝突,計劃經濟與市場化改革的衝突。換言之,發改委本身是改革對象,由它來負責設計和推進改革,可想而知阻力有多大。何況,發改委不過是一個部級機構,儘管其實際重要性要超出其他部委,但一旦當它行使改革協調權力時,會受到其他有部門利益的機構的掣肘,而發改委的法定權力和權威使它很難撼動其他部門的利益。

您已閱讀16%(508字),剩餘84%(26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