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報告

限權問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解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政府只應擁有「市場經濟的權力」,對它應進行「社會主義的問責」,而不是正好相反——以「市場經濟」給政府卸責,以「社會主義」爲政府擴權。

中國網路金融:浪潮還是浪花?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楊濤:1855年電報的發明大幅改變了股市交易效率,也是那個時代震撼的「網路金融」。若只基於行銷層面的表象只能使網路金融熱「一地雞毛」。

輿論
2013:中國傳媒業大事評點

《中國週刊》總編輯朱學東:回顧2013年中國傳媒業,「粗鄙時代」是我給它的判斷和定性。但相較鴉雀無聲的秩序時代,粗鄙時代畢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輿論
中國市場化媒體的「崩盤」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2013年和十年前的2003年一樣,成爲轉折性的一年。中國市場化媒體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市場化媒體人將迎來風雨飄搖的十年。

中國的創造力正在提升

英國創意產業專家霍金斯:有關中國抄襲的指責並不完全符合事實。中國的模仿是爲了學習,這和西方當年一樣。西方應在創意產業領域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否則就會錯失機遇。

中國需擺脫外匯儲備重荷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中國央行應退出常態化管理,讓市場供求發揮作用,去發現、尋找均衡匯率,優化對外資產端,逐步恢復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媒體札記:2013,輿論與領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2013,習近平重塑了中國輿論,也重塑了中國輿論中的領袖形象。但中國媒體人必須做好由奢入儉的準備,無論錢包、聲譽,還是尺度。

錢體育
2013:體育在停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顏強:2013,世界體育在無精打采中停滯著,甚至倒退著。沒有多少激動人心的賽事,許多傳奇人物隱退,許多「英雄」摔下了神壇。

預演算法修改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韋森:十八屆三中全會把「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寫入下一步改革規劃,是重大的突破,但如何具體落實才是現代國家制度基本建設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重要的改革。

移動互聯衝擊中國網吧

儘管在中國網吧會受到政府更嚴格的監控,但這並不是網吧近兩年衰落的主要原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移動互聯設備的迅速普及。

生育政策調整後的中國人口變局

中國社科院人口所王廣州:如果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人口峯值的保守估計上限爲15億。全面二孩,並儘量化解可能由人口堆積帶來的各種風險,應是未來生育政策的目標。

因材施教不是夢想,認知計算幫助實現個性化教育

IBM全球教育行業副總裁Michael King, IBM研究院教育轉型總監Chalapathy Neti:據教育部指出,每年退學的高中生人數超過300萬。由於退學率如此高,需要針對年輕人的新教育方法...

雲端計算的未來 – IBM對2014年的展望

IBM大中華區全球資訊科技服務部總經理羅睿怡: 運行於開放雲基礎上的用戶將極大地受益於這種融合,而那些運行於專有模型基礎上的用戶將會發現,他們的IT部署變得越來越孤立。

中日島爭升至戰略博弈

復旦大學教授馮瑋:從年初軍機對峙到年末防空識別圈對壘,中日島爭不僅未見緩和,至12月26日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更將中日對峙演化爲戰略之爭。

中國夢
「中國夢」的宣傳形態解析

FT中文網撰稿人陶舜:一張廣告畫裏看宣傳。在中國夢的宣傳上,上層宏大的敘事目標與陳腐的宣傳機器已然脫節,後者已遠遠跟不上前者日益成長的需求。

中國外交走向主動將重塑周邊關係

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院周方銀:2013年中國已在釣魚臺、南海、朝核等問題上主動應對僵局,這會建立更可信的威懾力,也可一定程度改變周邊對中國「安全短板」的認知。

中國式分權的代價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張光:2013年的中國以官方大張旗鼓地宣傳中國夢而始,以半個中國陷入霧霾而終。目前中國社保水準的等很多公共政策問題是過去三十年經濟發展模式累積的結果,而中國式地方分權恰居於核心地位,成也蕭何敗蕭何。

中國基層司法機構的改革現實

中國國家檢察官學院瀋海平:司法改革旨在切斷省以下司法與行政部門的利益勾連,但諸多地方檢察官的反應卻沒有那麼樂觀,現實的利益博弈比理論邏輯要複雜得多。

人口危局將重創中國城鎮化戰略

中國國資委研究員羅天昊:中國城鎮化最大的變數被寄託在進城農民身上,但因計劃生育導致的人口結構,未來中國無足夠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人口與城市化曲線嚴重不同步。

中國政府需擺脫「危機鬥士」角色

FT中文網編輯馮濤:有人將2013年視爲中國新一輪改革的元年。但此時也是舊的發展模式積累的風險最有可能爆發的時期,昔日的「危機鬥士」角色顯然已不再適用 。

茅於軾看2013年大事

天則經濟研究所茅於軾:2013中國新一屆領導上臺,實施不同的政策。但中國最大的問題不是經濟民生,維穩重點應是限制政府權力的濫用,同時明確愛國與愛民的不同。

探源GSK中國醜聞

葛蘭素史克在華賄賂醜聞曝光,讓人們把目光投向中國醫藥行業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但究其根源,這種腐敗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

上海自貿區的挑戰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上海自貿區是近年熱門辭彙之一,其代表了中國與世界對接的平臺,地方也出臺了系列簡化行政審批程式舉措,不過自貿區真正難點在於金融開放。

人民幣單邊升值週期行將結束

FT中文網撰稿人張明、鄭知理:明年中國政府有望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國際化究竟是基本面推動爲主還是套利推動爲主?隨著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的逐漸消失,一切將面臨檢驗。

當代中國的真實變化

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多重轉型,這一歷史性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真實中國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幾位中國社會學家試圖以他們的實證研究,描繪一個與衆不同的中國。

首席數據官使員工更信賴數據

IBM軟體集團大中華區 中間件集團 總經理 李紅焰: 首席數據官維護著組織內數據的安全性和準確性, 但同時作爲高技能的數據解析人員對業務也有非常重要的洞察力。

誰將主導2014的企業戰略?

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大中華區總經理 Nancy E.Thomas: 現在的客戶擁有了不計其數的途徑獲取資訊,也由此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中國私人美術館興起

FT中文網撰稿人盛立宇:民營身份讓這些美術館難以享受政策優惠,甚至連文化產業都算不上。生存,成爲中國私立美術館的普遍難題。

中國改革如何破除既得利益藩籬?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劉勝軍:意識形態阻力、既得利益阻礙和官僚主義慣性是中國改革的三大障礙。在不改變中國現有權力運行體制的情況下,能依靠的只有政治家的領導力。

霧霾中的中國夢

中國學者王曉漁:2013年,從一場關於中國夢的爭論開始。年末,《南方週末》把獎盃頒給拍了《小時代》的郭敬明。從「憲政夢」到「小時代」,經過一年的思索,《南方週末》終於明白了什麼是「中國夢」。

媒體札記:萬事俱備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新一屆領導上任逾一年,媒體年終盤點對中共反腐整風運動成效多有褒揚。看上去以反腐穩定執政基礎的道路上,中共新領袖已經萬事俱備。

中國應如何在國際博弈中出招?

美國華裔學者孫滌:國際地緣政治博弈的法則,就是馬基亞維利法則。目前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好時機,因爲歐巴馬政府過分關注國內政治,只是虛與委蛇地應付外交,國際戰略目標含混。

中國經濟成長目標的含義

安邦集團研究總部:新華社最近發佈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通稿,並沒有明確提及中國的經濟成長目標。其實,重要的不是具體數值,而是合理成長。

中國外交風格轉型需謹慎

FT中文網撰稿人張立偉:2013年,中國外交更加主動,但北京應該管束好民族主義與軍事鷹派。中國要成爲負責任大國,國民也應在受害者心態與過度自負間找到平衡。

能源
中國能否參與國際能源定價?

FT中文網撰稿人宋健坤:中國雖石油進口已全球第一,但還處於被動接受國際價格與國內「疊加式」攤銷成本的無奈選擇中,必須抓住參與世界第三大國際分工體系的機會。

FT2013年度女性之一:孫瑋

摩根史坦利中國區執行長孫瑋說:「我可以告訴你一件事:我從父母那學到的就是人類精神的堅韌。除了你自己,沒有人可以打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