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

抑制民粹與反智輿論,是各國長期競爭的基礎所在

劉遠舉:所有的輿論都有大眾觀念的影子,而輿論會自下而上地產生影響。

保安崛起,精英退場

劉遠舉:國家間的競爭已經變爲底線的競爭。誰的精英還剩得多,誰的專業領域被民粹侵蝕得少,誰就能在長期競爭中保持清醒。

魔鬼在細節中——簡析美國防承包商演繹的藥明康德「軍方聯繫」

王子辰:由於中美兩種語境間存在巨大的資訊鴻溝,一些哪怕是平移到美國語境裏也根本無可指摘的事實很容易被歪曲或斷章取義,從而形成誤導效果。

輿情驅動的時代,政策如何保持定力

劉遠舉:現代社會各種問題都是非常複雜的,不是靠看幾條短影片就能做出正確判斷的。政策應該在輿情面前保持定力,這纔是真正地對大家負責。

新加坡
防疫政策如何贏得民衆的信任和滿意

徐海娜:新冠疫情絕對是一個「烏卡時代」的挑戰。這就要求政府和整個社會要非常地有「韌性」。

輿論
人們爲什麼越來越無法容忍不同意見?

聶日明:讓觀點之爭轉變成爲切身利益之痛,捲入到意識形態化的循環中,進而造成人羣對立和社會撕裂,對於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恐非幸事。

輿論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司馬南們」至少當前不合時宜

曹辛:司馬南等網紅的共同立場是以左翼思想爲旗幟;操作方式是以民粹影響中國的內外政策。這在當前的中國國內形勢下,客觀上相當不合時宜。

「新兩個輿論場」的挑戰與機會

劉遠舉:演算法帶來流量形成資訊繭房,由此形成暴虐的民間輿論,也指向平臺本身,因爲平臺是「資本的」,短視的商業精英成爲了自己的掘墓人。

演算法推薦、資訊繭房與輿論投機

王鵬飛:在更大的層面上,資訊繭房中的羣體,會越來越大,通過沉默的螺旋,通向社會輿論的極化。

除了氣候承諾,中國還應向世界說什麼?

張銳:中國國際形象容易遭遇質疑式的「二元對立」解讀,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言論,可供國內未來氣候行動和氣候傳播借鑑參考。

傳播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實現「國際傳播能力」和「國際話語權」的前提是實事求是

曹辛:提高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和「國際話語權」,前提首先是要有基本的實事求是立場,並與被傳播對象之間尋找到認知上的最大公約數。

後真相時代與民主的終結

汪錚:這是一個思想與觀點氾濫而事實與真相不再重要的年代,人們觀點差異巨大又執著己見和歧視異見的年代。

與FT共進午餐:周濂

這位青年哲學學者走出書齋,與我們對話當下:如何在衆聲喧譁中堅持溫和理性?LGBT問題對今日中國爲何重要?大轉型時代,個體應當如何自處?

劉強東
劉強東案風雲:如何抵抗輿論代理人之戰

宋志標:輿論代理人之戰不是是非之爭,而是數人頭、論規模。「公道自在人心」的樂觀說法在資訊操縱中完全不起效,很可能只會淪爲笑柄。

中國社會需要更多的「存疑主義」

嶽源:培養公衆的「存疑」意識,不僅能夠減少個人損失和社會成本,也能形成多元的意見環境,讓真理越辯越明。

世界越來越平,內外很難有別

笑蜀: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網路的普及,中國分割國內外兩個輿論市場的高牆正在坍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媒體
崔範之爭背後的那些輿論、稅負往事

劉遠舉:神仙打架,百姓看戲,最終喫瓜羣衆中的少數人發現身上負擔又重了一層,而更多人則陶醉在打土豪的幻覺中,以爲自己福利多了一點。

邊城記
浙大馮鋼事件中公共辯論爲何失範?

陳振鐸:浙大教授馮鋼四年前的一條微網誌再度引發風波。一場本可能深入展開的討論,爲何會偏離問題的出發點?

「辱華」演講呈現出的中國輿論場

劉遠舉:在柴靜的《穹頂之下》中,他們只批評數據的某處誤差;在楊舒平的演講中,他們假裝只看到了演講修辭的誇大。

中國中產階級正走向網路輿論前臺

李玲:中產階級從網路輿論中沉默的少數這一角色轉換出來,成爲主導力量,背後是中產階級對於自身處境的擔憂。

傳播學
科技與真理的奇怪矛盾

桑希爾:在我們這個時代,發現和傳播真理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人們只聽自己愛聽的故事,忽視不想聽的事實。

德國
四起襲擊事件之後的德國輿情

楊祺軒:德國人對四起背景、原因不同的襲擊的討論,最終集中到了難民與安全政策上,顯現出「政治工具化」傾向。

輿論
酒店遇襲事件中的輿論偏離

陳賀振:在女生酒店遇襲事件的討論中,人們從一開始的表達憤怒,到之後的討論自衛方法,輿論在這樣的傳播過程中發生了偏離。而這種偏離,正在消解著輿論的合力, 無助於推動公共事件的解決。

公益
「雞血捐款」暴露中國公益事業隱患

FT中文網撰稿人才讓多吉:安徽發生的「狗咬騙捐」事件再度挑起中國網民口水戰。習慣性地依靠「淚點」籌款,已成爲中國社會互助機制健康發展的最大隱患。

臺灣
臺灣輿論中的族羣議題光譜

廈門大學教授鄒振東:「省籍議題」、「中國臺議題」和「統獨議題」,構成了臺灣輿論的三大主軸。但其實族羣議題是個假議題。中臺議題、統獨議題不過是爲了選票。

輿論
2014消失的「大V”

FT中文網撰稿人陶舜:伴隨著「大V」的消失,「五毛」在2014的中國輿論場終於熬出頭,儼然登堂入室,而網信辦卻開始了世界範圍的遊說。

媒體札記:再見大V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從重獲自由後微網誌表現來看,@薛蠻子已不再。以這場捉放薛爲標誌,大V就算未死,也已不再是一年前那個以批判公權力爲基本定義的大V了。

媒體札記:最熟悉的陌生人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消失8個月的薛蠻子暫獲自由,喉舌媒體再次分工合作祭出大V靈魂改造故事,對官方以「聚衆淫亂」爲名、行打壓大V之實的譴責也再泛微博。

輿論
2013:中國傳媒業大事評點

《中國週刊》總編輯朱學東:回顧2013年中國傳媒業,「粗鄙時代」是我給它的判斷和定性。但相較鴉雀無聲的秩序時代,粗鄙時代畢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媒體
舊年獻詞

有人說2013年的中國傳媒界,是以《南方週末》新年獻詞爲開頭,也是以這一事件結尾的。回顧一年前的新年獻詞事件,我們能看到什麼?本文作者爲FT副主編約翰·加普。

輿論
中國市場化媒體的「崩盤」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2013年和十年前的2003年一樣,成爲轉折性的一年。中國市場化媒體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市場化媒體人將迎來風雨飄搖的十年。

媒體札記:2013,輿論與領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2013,習近平重塑了中國輿論,也重塑了中國輿論中的領袖形象。但中國媒體人必須做好由奢入儉的準備,無論錢包、聲譽,還是尺度。

中國夢
「中國夢」的宣傳形態解析

FT中文網撰稿人陶舜:一張廣告畫裏看宣傳。在中國夢的宣傳上,上層宏大的敘事目標與陳腐的宣傳機器已然脫節,後者已遠遠跟不上前者日益成長的需求。

媒體札記:紙媒的黃昏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2013中國媒體流年不利。新聞晚報的喪鐘,東方早報的號角,財新傳媒的遷移,印證了媒體行業前所未有的動盪。戴著更重鐐銬的紙媒舞步踉蹌而笨拙。

權力謙抑才能樹立執政權威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網路時代政府不具備完全撲殺言論影響的能力,官民間的惡性拉鋸是對執政權威的最大傷害。贏得尊重的並不是不可挑戰的權力,而是寬容。

媒體札記:《輝哥》2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500轉刑拘第一人」的張家川少年楊輝再成輿論熱點。從「失學」被聲援到復課,對他「是不是好學生」的討論背後再現輿論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