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

酒店遇襲事件中的輿論偏離

陳賀振:在女生酒店遇襲事件的討論中,人們從一開始的表達憤怒,到之後的討論自衛方法,輿論在這樣的傳播過程中發生了偏離。而這種偏離,正在消解著輿論的合力, 無助於推動公共事件的解決。

4月5日晚,新浪微網誌用戶@彎彎_2016發微網誌稱,其在北京望京798和頤酒店遭遇一陌生男子襲擊,後多虧一位女房客出手相助,她纔沒有被男子拖走。事後女子報警,卻只得到了酒店和警方的冷漠回應,無奈只能通過微網誌維權。自該用戶一系列微網誌發出後,就在社群媒體上掀起了大範圍的討論,大V轉發聲援,公衆號發文聲討,作爲個人的網民也在各類文章下表達自己的意見,堪稱一大公共事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輿論合力形成的過程中,輿論就已經發生了偏離。

人們通常會在第一時間表達情緒:對受害者的具有同理心的同情情緒,對類似情況發生的恐懼情緒,對犯罪嫌疑人追討的憤怒情緒,對酒店和警方不作爲的憤慨情緒。幾乎與此同時,人們也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有對於可能存在的酒店賣淫產業鏈的揭露,有對公權力不能保障個人安全的質疑等等。到此爲止,公共事件在社群媒體上的傳播規律基本符合人們的認知,也體現著其對於推動事件合理解決的作用。然而,之後輿論便出現了偏離。

您已閱讀24%(408字),剩餘76%(12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