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

霧霾激辯中的理性侷限

蘇州大學教授董潔林:一方面環保議題中「非理性」氾濫,另一方面精英們與公衆的情感鏈接存在斷裂。政治海洋中,「感性」有其力量。

中國「兩會」之前,中國媒體人柴靜的影片《穹頂之下》引爆了民衆關於霧霾和環保問題的激辯。關於「劈柴」還是「護柴」的爭議已經汗牛充棟,基本失去了焦點和理性,甚至造成了個別朋友反目,無須再說。而柴靜擬推動的環保議題,應該是個持之以恆的話題。

回顧中國最近環保議題的討論,無論是柴靜啓動的聲勢浩大的霧霾討論,還是由崔永元主導的關於基因改造的辯論,以及之前不少有關PX建廠的民間激烈抗爭,很多傳統的精英階層和意見領袖,如經濟學家、科學家、企業家以及政府官員發現,他們理性的聲音被洶湧滔滔的民意淹沒。因此有人擔憂,在環保領域裏「非理性」氾濫,因此失去了理性解決問題的空間。

經濟學家們在計算:提高汙染門檻會給企業帶來多少額外成本?推動環保會造成幾個GDP點的滑落?科學家們的思考要點是:柴靜這樣的非專業意見領袖提供的數字準確嗎?霧霾與人均壽命和癌症發病率有何關係?基因改造是不是真有害?PX毒性到底是多少?企業家們的思考在於,在環保推動的過程中,誰是是輸家誰是贏家?會消滅什麼商機產生什麼商機?那些技術會勝出,那些產能會消亡?政府官員的算盤是:治汙將需要多少錢?提高汙染門檻會不會讓本地區的工廠關門、工人下崗,環保會如何影響稅收和穩定?

您已閱讀18%(508字),剩餘82%(23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