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國兩會

新聞法
與其制憲,不如守法

南京曉莊學院教授邵建:在憲法保障新聞自由的前提下,新聞法要做的恐怕是對新聞本身的規範與限制。而新聞報導中的違法問題實則也無法靠新聞法處理,而是其他法律中的法條。

中國應領導氣候變化議程

王維嘉、維克多:國際氣候談判陷入僵局時,只有中國有能力領導新一輪國際會談。在巴黎氣候變化峯會到來之前,我們倡議一種新的機制——「承諾+評估」機制。

中國低成長目標的矛盾

前瑞銀首席經濟學家馬格努斯: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上,中國設定了「7%左右」這一較低的經濟成長目標,並表示要「處理好債務管理與穩成長的關係」,但這兩個目標之間存在著根本的矛盾。

中國準備採取措施刺激經濟

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準備好採取措施刺激經濟,提振市場信心。在做出上述保證的同時,李克強也警告,今年中國完成「7%左右」的年成長目標將並不容易。

從李克強記者會看今年經濟政策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中國在2015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會力保成長,力推市場化改革,強化環境生態約束,同時將遭遇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李克強答記者問實錄

3月1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舉行記者會,現場回答了中外記者共17個問題,問題涉及中國經濟放緩、房地產、對港政策、單獨二孩政策、中緬邊境問題等,以下爲記者會發言實錄。

霧霾
霧霾激辯中的理性侷限

蘇州大學教授董潔林:一方面環保議題中「非理性」氾濫,另一方面精英們與公衆的情感鏈接存在斷裂。政治海洋中,「感性」有其力量。

行會
從行會商會的尷尬看中國治理轉型

馮興元、陳幽泓:當今年「兩會」再提社會治理創新,必須面對的現實是,2013年提出的行業協會與商會「去行政化」成效並不明顯,因政府職能轉變必須同時進行。

陳建奇
中國財政口徑隱藏多少祕密?

中共中央黨校陳建奇:李克強與樓繼偉所談赤字率差異,揭示中國財政口徑差異;「突擊花錢」爲何常態化?財政口徑晦澀難懂,導致預算「內行說不清,外行看不懂」。

專家:中國應由第三方機構做環評

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劉琴:中國新環保部長在「兩會」期間表示,環評機構將逐漸從環保部脫離,但專家認爲,中國應成立第三方機構做環評。

「兩會」札記:政治的節日

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對很多中國人大代表而言,「人民」是個虛幻的概念,他們對立法與議政尚無力作爲,「兩會」更像是一場加冕與聚會。

葛劍雄:原版教材怎麼對待?

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我不清楚現在中國高校是不是已經在調查和了解原版引進教材,就算已經開始了,也應該慎重區分,不該不加區別地取消。

中國萬萬不能忽視製造業

安邦諮詢:今年「兩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階。打造先進的製造業就是做強中國經濟的脊樑,而忽視製造業就是「經濟忘本」。

葛劍雄:「兩會」的媒體太多了!

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如果來「兩會」的媒體都是市場化的,那沒關係。但我們的媒體大多是官辦的,有些央媒有很多采訪證,但報導的內容到底有多少受衆?

立法法
模糊表述將令「稅收法定」落虛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聶日明:2000年出臺的《立法法》已規定稅收基本制度要立法,但現實卻是立法缺失、徵稅多依據對行政部門的空白授權。修訂草案若仍然模糊措辭,將是重大倒退。

從試點到立法的中國改革邏輯

蘇州大學程雪陽:中國的立法法修改似乎找到了走出改革違法困境的新解決方案,但更重要的下一步是對「從試點到立法」的過程技術性設計和實施。

《穹頂之下》難以驅動政策議程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中國環境部門樂見《穹頂之下》的影響,在「兩會」記者會中,環保部長也顯示了政府的治霾決心。但中國有高於環保部的政治邏輯。

葛劍雄:一帶一路的歷史被誤讀

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既不是中國人建的,也不是中國人推行的。如今,我們如何才能避免境外規劃建設的安全?底線是什麼?

中國仍難以擺脫「境外勢力」

「兩會」前,中國政界多次警告「境外敵對勢力」和「西方價值觀」,反恐法等新法律法規也讓外資企業感到涼意。但會議進行至今,北京方面對外資的表態尚令人寬心。

中國GDP
「奇怪」的中印成長數據

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公司夏爾馬:中國在今年「兩會」把GDP增幅降至「7%左右」,但仍比獨立估值高出2至3個百分點。印度不久前宣稱今年經濟將成長8%,也引起外界懷疑。中印官方成長數據遠高於各組成部分的加總,也與企業報告的業績結果不符。

爲何先降失業保險稅率?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田輝:「兩會」前,中國失業保險費率從3%降至2%,受到歡迎。五項社保中爲何率先下調該稅率?其它費率會否也會下調?

葛劍雄:京津冀應合併

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政府工作報告裏提到「京津冀一體化」,這不是長遠的制度安排,有些矛盾是協調不了的。一勞永逸的方法是調整行政區劃。

中國欲借網路產業提振經濟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十幾次提及網路和電子商務,並公佈了「網路+」計劃。中國官方似乎有信心在實施網路審查的同時收穫網路經濟的效益。

中國環保產業的投資前景

信達證券環保行業分析師吳漪:《穹頂之下》與「兩會」讓環保成爲熱點題材。中國環保產業的短中期目標仍是三廢治理,廢氣廢水處理企業和環境監測企業前景看好。

葛劍雄:高考改革是捨本逐末

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關注那些進不了大學的60%的人,解決他們的出路,纔是中國教育問題的關鍵。此外,應放開民辦教學,均衡公立教育資源。

李克強坦陳中國模式缺陷

中國正在艱難應對通縮壓力和日益過時的經濟模式。中國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列舉了中國經濟成長模式的種種缺陷,承認「今年面臨的困難可能比去年還要大」。

2015: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新常態下各界對中國經濟成長下滑已有共識,經濟目標應加入底線思維。今年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如何突破?協調推進改革考驗改革智慧。

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中國總理李克強發佈的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大致分爲2014年工作總結和2015年工作目標兩大部分。我們從這份1萬8千字的報告中,挑出其中的關鍵段落和數字分類呈現。

中國今年軍費預算將增10%

人大發言人稱,今年中國國防預算將成長10%左右。這表明,儘管經濟成長正在放緩,但北京將優先安排軍費開支。今年中國軍費預算約爲1450億美元,爲全球第二。

中國社保:中央責任還是地方責任?

廈門大學教授張光:與其他國家做法不同,中國主要依靠地方提供養老金等社會福利。但碎片化的社保安排破壞效率和公平,應儘快由中央政府統籌運作。

官員懶政——中國經濟隱憂

安邦諮詢:在今年中國「兩會」上,GDP成長目標可能調至「7%左右」。造成經濟放緩的原因,不僅有大的經濟形勢,官員懶政怠政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葛劍雄:媒體不該稱「國母」

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現在中國有個不好的風氣,盲目模仿、應用領導講過的口語或俗語。還稱領導夫人爲「國母」,難道還有「國父」嗎?

改革的正當性來自公衆參與

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秋風:健全的變革是共同體之事,而不是某個羣體之事。因此改革必須堅持一個基本政治原則:讓公衆參與和審議,不能將圍繞改革的決策限定於小圈子。

柴靜
《穹頂之下》的影響不止於環保

《穹頂之下》不僅會令中國政府更嚴肅地對待環保問題,還有可能對媒體產業的反壟斷改革帶來積極影響。不過這一影響的生效會十分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