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國兩會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新聞法
關注
與其制憲,不如守法
南京曉莊學院教授邵建:在憲法保障新聞自由的前提下,新聞法要做的恐怕是對新聞本身的規範與限制。而新聞報導中的違法問題實則也無法靠新聞法處理,而是其他法律中的法條。
氣候變化
關注
中國應領導氣候變化議程
王維嘉、維克多:國際氣候談判陷入僵局時,只有中國有能力領導新一輪國際會談。在巴黎氣候變化峯會到來之前,我們倡議一種新的機制——「承諾+評估」機制。
中國經濟
關注
中國低成長目標的矛盾
前瑞銀首席經濟學家馬格努斯: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上,中國設定了「7%左右」這一較低的經濟成長目標,並表示要「處理好債務管理與穩成長的關係」,但這兩個目標之間存在著根本的矛盾。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中國準備採取措施刺激經濟
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準備好採取措施刺激經濟,提振市場信心。在做出上述保證的同時,李克強也警告,今年中國完成「7%左右」的年成長目標將並不容易。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從李克強記者會看今年經濟政策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中國在2015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會力保成長,力推市場化改革,強化環境生態約束,同時將遭遇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李克強答記者問實錄
3月1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舉行記者會,現場回答了中外記者共17個問題,問題涉及中國經濟放緩、房地產、對港政策、單獨二孩政策、中緬邊境問題等,以下爲記者會發言實錄。
霧霾
關注
霧霾激辯中的理性侷限
蘇州大學教授董潔林:一方面環保議題中「非理性」氾濫,另一方面精英們與公衆的情感鏈接存在斷裂。政治海洋中,「感性」有其力量。
行會
關注
從行會商會的尷尬看中國治理轉型
馮興元、陳幽泓:當今年「兩會」再提社會治理創新,必須面對的現實是,2013年提出的行業協會與商會「去行政化」成效並不明顯,因政府職能轉變必須同時進行。
陳建奇
關注
中國財政口徑隱藏多少祕密?
中共中央黨校陳建奇:李克強與樓繼偉所談赤字率差異,揭示中國財政口徑差異;「突擊花錢」爲何常態化?財政口徑晦澀難懂,導致預算「內行說不清,外行看不懂」。
中外對話
關注
專家:中國應由第三方機構做環評
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劉琴:中國新環保部長在「兩會」期間表示,環評機構將逐漸從環保部脫離,但專家認爲,中國應成立第三方機構做環評。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兩會」札記:政治的節日
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對很多中國人大代表而言,「人民」是個虛幻的概念,他們對立法與議政尚無力作爲,「兩會」更像是一場加冕與聚會。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葛劍雄:原版教材怎麼對待?
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我不清楚現在中國高校是不是已經在調查和了解原版引進教材,就算已經開始了,也應該慎重區分,不該不加區別地取消。
安邦諮詢
關注
中國萬萬不能忽視製造業
安邦諮詢:今年「兩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階。打造先進的製造業就是做強中國經濟的脊樑,而忽視製造業就是「經濟忘本」。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葛劍雄:「兩會」的媒體太多了!
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如果來「兩會」的媒體都是市場化的,那沒關係。但我們的媒體大多是官辦的,有些央媒有很多采訪證,但報導的內容到底有多少受衆?
立法法
關注
模糊表述將令「稅收法定」落虛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聶日明:2000年出臺的《立法法》已規定稅收基本制度要立法,但現實卻是立法缺失、徵稅多依據對行政部門的空白授權。修訂草案若仍然模糊措辭,將是重大倒退。
中國改革
關注
從試點到立法的中國改革邏輯
蘇州大學程雪陽:中國的立法法修改似乎找到了走出改革違法困境的新解決方案,但更重要的下一步是對「從試點到立法」的過程技術性設計和實施。
穹頂之下
關注
《穹頂之下》難以驅動政策議程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中國環境部門樂見《穹頂之下》的影響,在「兩會」記者會中,環保部長也顯示了政府的治霾決心。但中國有高於環保部的政治邏輯。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葛劍雄:一帶一路的歷史被誤讀
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既不是中國人建的,也不是中國人推行的。如今,我們如何才能避免境外規劃建設的安全?底線是什麼?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中國仍難以擺脫「境外勢力」
「兩會」前,中國政界多次警告「境外敵對勢力」和「西方價值觀」,反恐法等新法律法規也讓外資企業感到涼意。但會議進行至今,北京方面對外資的表態尚令人寬心。
中國GDP
關注
「奇怪」的中印成長數據
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公司夏爾馬:中國在今年「兩會」把GDP增幅降至「7%左右」,但仍比獨立估值高出2至3個百分點。印度不久前宣稱今年經濟將成長8%,也引起外界懷疑。中印官方成長數據遠高於各組成部分的加總,也與企業報告的業績結果不符。
失業保險
關注
爲何先降失業保險稅率?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田輝:「兩會」前,中國失業保險費率從3%降至2%,受到歡迎。五項社保中爲何率先下調該稅率?其它費率會否也會下調?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葛劍雄:京津冀應合併
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政府工作報告裏提到「京津冀一體化」,這不是長遠的制度安排,有些矛盾是協調不了的。一勞永逸的方法是調整行政區劃。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中國欲借網路產業提振經濟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十幾次提及網路和電子商務,並公佈了「網路+」計劃。中國官方似乎有信心在實施網路審查的同時收穫網路經濟的效益。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中國預算:買穀物、降煤耗
環境汙染
關注
中國環保產業的投資前景
信達證券環保行業分析師吳漪:《穹頂之下》與「兩會」讓環保成爲熱點題材。中國環保產業的短中期目標仍是三廢治理,廢氣廢水處理企業和環境監測企業前景看好。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葛劍雄:高考改革是捨本逐末
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關注那些進不了大學的60%的人,解決他們的出路,纔是中國教育問題的關鍵。此外,應放開民辦教學,均衡公立教育資源。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李克強坦陳中國模式缺陷
中國正在艱難應對通縮壓力和日益過時的經濟模式。中國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列舉了中國經濟成長模式的種種缺陷,承認「今年面臨的困難可能比去年還要大」。
中國經濟
關注
2015: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新常態下各界對中國經濟成長下滑已有共識,經濟目標應加入底線思維。今年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如何突破?協調推進改革考驗改革智慧。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中國總理李克強發佈的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大致分爲2014年工作總結和2015年工作目標兩大部分。我們從這份1萬8千字的報告中,挑出其中的關鍵段落和數字分類呈現。
中國經濟
關注
中國今年成長目標降至「7%左右」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中國今年軍費預算將增10%
人大發言人稱,今年中國國防預算將成長10%左右。這表明,儘管經濟成長正在放緩,但北京將優先安排軍費開支。今年中國軍費預算約爲1450億美元,爲全球第二。
公共財政
關注
中國社保:中央責任還是地方責任?
廈門大學教授張光:與其他國家做法不同,中國主要依靠地方提供養老金等社會福利。但碎片化的社保安排破壞效率和公平,應儘快由中央政府統籌運作。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官員懶政——中國經濟隱憂
安邦諮詢:在今年中國「兩會」上,GDP成長目標可能調至「7%左右」。造成經濟放緩的原因,不僅有大的經濟形勢,官員懶政怠政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2015中國兩會
關注
葛劍雄:媒體不該稱「國母」
中國政協常委葛劍雄:現在中國有個不好的風氣,盲目模仿、應用領導講過的口語或俗語。還稱領導夫人爲「國母」,難道還有「國父」嗎?
中國改革
關注
改革的正當性來自公衆參與
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秋風:健全的變革是共同體之事,而不是某個羣體之事。因此改革必須堅持一個基本政治原則:讓公衆參與和審議,不能將圍繞改革的決策限定於小圈子。
柴靜
關注
《穹頂之下》的影響不止於環保
《穹頂之下》不僅會令中國政府更嚴肅地對待環保問題,還有可能對媒體產業的反壟斷改革帶來積極影響。不過這一影響的生效會十分緩慢。
熱門文章
1.
中國經濟的問題是不是「消費不足」?
2.
作爲保守主義的川普主義及其誤解
3.
「新消費熱」中的冷思考
4.
穩定幣新戰場:離岸人民幣的全球進擊與現實挑戰
5.
中國企業利潤下降,如何扭轉?
6.
穩定幣:鏈接現實與數字經濟的「橋樑」
7.
中國悄然擴大稀土和磁體出口管制
8.
川普服務於誰?
9.
俄羅斯對烏克蘭進行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空襲
10.
對「主理人」的刻薄嘲笑,是傳統階層觀對身份重構的本能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