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

霧霾
霧霾激辯中的理性侷限

蘇州大學教授董潔林:一方面環保議題中「非理性」氾濫,另一方面精英們與公衆的情感鏈接存在斷裂。政治海洋中,「感性」有其力量。

柴靜
中國人不願再活在霧霾下

FT亞洲版主編皮林: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在中國引發了強烈反響。眼下中國經濟反正在放緩,利用這個機會治理汙染或許是明智之舉。但問題是,中國能否在扭轉墜入環境深淵命運的同時,仍保持不錯的成長速度?

霧霾
一部環保紀錄片的輿論失焦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劉遠舉:自媒體的情緒化議程設置讓《穹頂之下》的環保議題失焦,理性客觀的專業組織化媒體纔是一國輿論市場的脊樑,但它們在中國被抑制了。

柴靜
《穹頂之下》的影響不止於環保

《穹頂之下》不僅會令中國政府更嚴肅地對待環保問題,還有可能對媒體產業的反壟斷改革帶來積極影響。不過這一影響的生效會十分緩慢。

柴靜霧霾紀錄片轟動中國

環境網站「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劉琴:中國知名記者柴靜以一個母親的名義拍攝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發佈短短几天內點擊率便破2億次。

《穹頂之下》瞄準「兩會」?

前中國央視主持人柴靜製作的《穹頂之下》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並得到了官方的讚揚和支持,這似乎表明中國政府希望利用公衆壓力來取得政治上的支持,以便採取更嚴厲的措施來治理汙染。環保人士指出,今年中國「兩會」的議程將在很大程度上受這部紀錄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