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人不願再活在霧霾下

FT亞洲版主編皮林: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在中國引發了強烈反響。眼下中國經濟反正在放緩,利用這個機會治理汙染或許是明智之舉。但問題是,中國能否在扭轉墜入環境深淵命運的同時,仍保持不錯的成長速度?

《穹頂之下》(Under the Dome)中有令人心酸的一幕:柴靜問生活在產煤大省山西的一個六七歲小女孩,「你見過真正的星星嗎?」這個伴隨著中國經濟奇蹟長大的孩子回答說:「沒有。」《穹頂之下》是一部關於中國環境災難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像一場濃重的霧霾一樣,突然衝擊了中國人的感官。紀錄片製作者柴靜介紹說,她經常把自己的女兒「像囚徒一樣」關在家裏,以免她吸入戶外空氣中漂浮的有害顆粒。

柴靜說:「早上起來有時候我會看到我女兒站在玻璃窗前用小手拍著……她總有一天會問我,『媽媽爲什麼你要把我關起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如中國人越來越清楚的,就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固然令世人矚目,但他們一直在爲此支付高昂的代價。《柳葉刀》(The Lancet)估計,2010年中國有120萬人因大氣汙染過早死亡,佔全球總數的40%。

大氣汙染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中國的土壤被汙染,河流裏流淌著汙水(或漂浮著病死動物的屍體),動植物正在滅絕。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計,2009年僅空氣汙染在中國以疾病、過早死亡和收入損失的形式造成的損失,就相當於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3%。如果對這個數字照單全收,那麼中國今年「實際」的成長率會下降到4%以下。

您已閱讀33%(521字),剩餘67%(10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