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霧霾

一部環保紀錄片的輿論失焦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劉遠舉:自媒體的情緒化議程設置讓《穹頂之下》的環保議題失焦,理性客觀的專業組織化媒體纔是一國輿論市場的脊樑,但它們在中國被抑制了。

2月28日,柴靜的新作《穹頂之下》首發。播出僅一天,就引爆網路,播放近億。

伴隨巨大成功的同時,是巨大的爭議。本應是透過柴靜看霧霾,卻演繹成了透過霧霾看柴靜。

實際上,在專業人士羣體,比如經濟學家與醫學界人士,對《穹頂之下》的評價偏向正面。比如,在世界頂級學術雜誌之一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空氣汙染對預期壽命的長期影響:基於中國淮河取暖分界線的證據》的北大陳玉宇,對《穹頂之下》就做出了正面評價。《穹頂之下》能得到專業與權威人士的支持並不奇怪,畢竟其信源是主流科學家、醫生、政府官員,這已能夠充分保證影片的數據是可靠的。

您已閱讀10%(263字),剩餘90%(236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