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中國環境監管中的「數字減排」困境

FT中文網撰稿人董陽:中國環境監管,根本上是「委託—代理」機制在起作用,政府、企業或獨立機構等任何主體的引入,都成爲這一鏈條的下一環,無法形成多元的治理網路。

隨著柴靜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在網路空間和社群平台上的傳播,再次觸發了公衆對霧霾等環境問題的廣泛關注。

然而,政府所公佈的環境監管和治理數據卻「偏離」了公衆的主觀感受,以空氣品質問題爲例,74個重點城市2014年PM2.5的年均濃度有所下降,平均下降11.1%,其中京津冀地區下降了12.3%。然而,從這一時期口罩和空氣淨化器等商品的銷售量上升,就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公衆對於空氣質量的主觀感受:空氣質量的改善並不明顯。

中國現行的環境監管政策的實施,似乎並沒有真正改善環境現狀、減緩環境壓力,反而卻出現了一種「數字減排」的困局,即「減排數據上去了」而「環境質量沒有跟著上去」的矛盾現象。

您已閱讀11%(292字),剩餘89%(23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