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陳建奇

中國財政口徑隱藏多少祕密?

中共中央黨校陳建奇:李克強與樓繼偉所談赤字率差異,揭示中國財政口徑差異;「突擊花錢」爲何常態化?財政口徑晦澀難懂,導致預算「內行說不清,外行看不懂」。

今年中國「兩會」期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今年赤字率擬從去年的2.1%提高到2.3%。但考慮到地方融資平臺整頓等因素,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低於外界預期。對此,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在記者招待會上給出了另外的解釋,即考慮到結轉資金及地方債務償還方式變化等因素,今年的赤字率是2.7%而非2.3%,兩者相差兩千多億,這引發了網上廣泛關注。爲何會產生這種差異?筆者認爲並非誰的測算有誤,而是口徑不同而已。

口徑這一晦澀的字眼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不同的口徑揭示不同的資訊,雖然社會大眾尤其是經濟專業人員對此並不難理解,但即便是財政專業的學者,可能也難以準確弄清財政業務的不同口徑,預算赤字、國庫現金、可用財力、機動財力、總預算等等,諸多的財政術語都對應著不同的口徑,揭示不同的深刻內涵。分析財政問題必須準確理解各種數據口徑,否則難以駕馭財政數據,得出的結論也就有失客觀。

如果大家仔細梳理一下中國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學者言論,財政專業人員談論金融貨幣政策的並不少見,但從事金融研究的學者談論財政政策的卻爲數不多。雖然財政與金融學科背景有差異,但財政口徑等更爲複雜的因素顯然有著重要影響。財政收支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財政收支分類極爲複雜,財政口徑晦澀難懂,這是導致財政預算「內行說不清,外行看不懂」的根本原因,也是爲何近年來「存準率、利率等貨幣政策」廣爲外界熟悉,財政收支等財政政策卻相對閉塞的內在根源。

您已閱讀23%(617字),剩餘77%(20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