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穹頂之下

《穹頂之下》難以驅動政策議程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中國環境部門樂見《穹頂之下》的影響,在「兩會」記者會中,環保部長也顯示了政府的治霾決心。但中國有高於環保部的政治邏輯。

《柴靜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甫一推出,很多評論者就把這部紀錄片與《寂靜的春天》相提並論。新上任的環保部長陳吉寧在媒體座談會上也提到,在他看完《穹頂之下》後,想到了《寂靜的春天》的作者蕾切爾•卡森。

衆所周知,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和女作家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在1962年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作爲一部對美國國內濫用包括DDT(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在內的殺蟲劑所可能造成環境和健康危害的調查報告,此書被廣泛認爲是美國現代環保主義的奠基之作。時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威廉•道葛拉斯把它評價爲「本世紀人類最重要的一部紀實著作」。該書直接推動了美國環保部(EPA)的成立。很多評論家認爲,該書對美國現代環保運動興起和發展的影響,不亞於《湯姆叔叔的小屋》在美國廢奴運動所起的作用。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寂靜的春天》的影響尤存,這也間接地反映在這次對《穹頂之下》的公衆討論中。

那麼,《穹頂之下》能否對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的環保運動,產生像《寂靜的春天》對西方環境運動那樣的影響力?在中國「兩會」正在召開的當下,我們能期待該片對中國的環境和能源政策有一個直接促進作用嗎?通過對《寂靜的春天》推出的前因後果作一個回顧,並就兩部作品的背景、傳播和政策影響上作一個比較,可以看到,《穹頂之下》既有與當年《寂靜的春天》非常相似的經歷,也有著其獨特的挑戰。

您已閱讀15%(573字),剩餘85%(31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