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文章檔案

中國應如何發揮氣候行動的全球領導力

譚浩:美國氣候與能源政策的轉向,爲中國帶來重大挑戰和機遇。對於中國而言,關鍵問題不在於是否應該,而是如何成爲全球氣候行動的領導者。
2月11日

疫苗在不同抗疫策略中的作用

在新加坡「與病毒共存」的抗疫策略中,提高疫苗接種率被放到了更加核心的位置。同時疫苗接種率提升速度受疫情流行程度和政府幹預的雙重影響。
2022年4月12日

能源
中國退出海外煤電的實際和象徵意義

譚浩:由於對統計口徑的可能誤解,中國資金在海外煤電項目中作用或被高估。儘管如此,中國退出海外煤電項目還是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和重要的引導作用。
2021年9月28日

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面臨重大挑戰

譚浩:把中美在氣候領域的合作和中美整體關係掛鉤,預示著這一領域的國際合作將面臨重大挑戰。
2021年9月12日

商學院
商學院面臨的挑戰與轉型

譚浩:中國商學院生態系統的宏觀環境和微觀創新正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將對商學院未來的發展和轉型產生重要影響。
2021年4月27日

碳中和
中國2060碳中和博弈

譚浩:圍繞中國2060年達到「碳中和」的承諾,各方將展開基於各自議程的博弈。如果缺乏實質性的推進,這一承諾的效果可能將適得其反。
2020年9月28日

疫情對中國企業管理模式之爭的啓示

譚浩:當前武漢肺炎的防控,爲重新審視「中國管理應以英美爲師,還是與德日同行」這一問題,提供一個釐清思路的機會。
2020年2月6日

煤電
中國「煤電」退出的三重挑戰與三個機遇

譚浩:與德、英等國的煤電退出不同,中國的「退煤」面臨特有的挑戰,同時也具有獨特的機遇。
2019年3月7日

鋼鐵業
中國鋼鐵業對美投資正當時

譚浩:中國企業在美國本土生產鋼鐵產品符合國內能源、資源轉型的需要,對中美兩國至少有三個好處。
2017年5月21日

另闢蹊徑削減中國工業產能過剩

《中外對話》:中國水泥企業結成同業聯盟,協調合作共同解決產能過剩的路徑值得推廣到其他重工業。
2016年12月26日

水泥行業「去產能」有望成功

譚浩:相比於煤炭、鋼鐵行業,由於水泥行業的產品特性和「去產能」可能的路徑選擇,後者也許更有望取得成功。
2016年11月30日

循環經濟:中國的經驗

約翰•馬修斯、譚浩:從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變,是解決資源安全問題的唯一途徑。中國循環經濟戰略是彌合全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間矛盾的重要一步。
2016年3月23日

中國能源項目如何佈局「一帶一路」?

FT中文網撰稿人譚浩:都是與能源有關的項目,但因參與邏輯不同,前景也大相徑庭。其中一些符合商業合理性,一些具有政治因素,而另一些似乎只是想搭上戰略大船。
2015年12月9日

鋼鐵
中國的「後鋼鐵」時代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當前中國鋼鐵業面臨的形勢,已經超出可以用過度投資、產能過剩等產業週期因素解釋的範疇,這與歷史上工業化國家「鋼鐵危機」時的初期情形頗爲相似。
2015年9月16日

中國國企海外投資應放下「架子」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爲了證明中國國企的境外投資決定既不是基於政治原因,也不是出於企業決策者的個人私利,國企需要提供令人信服的、基於市場邏輯的理由。
2015年5月19日

《穹頂之下》難以驅動政策議程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中國環境部門樂見《穹頂之下》的影響,在「兩會」記者會中,環保部長也顯示了政府的治霾決心。但中國有高於環保部的政治邏輯。
2015年3月9日

「壞政策」阻礙中國能源轉型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中國能源轉型靠什麼政策驅動?如果對什麼是「好政策」仍存巨大分歧,政府應首先努力消除那些「壞政策」,比如對傳統能源的大量補貼。
2015年2月10日

油價
油價暴跌對中國能源轉型的風險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作爲世界主要原油進口國,中國明顯受惠於本輪油價暴跌,但同時也面臨諸如能源效率低下、經濟被石油綁架、新能源技術受阻等潛在風險。
2015年1月7日

中國企業不應漠視化石燃料撤資行動

紐卡索大學譚浩:化石燃料撤資行動在發酵,中國傳統能源企業卻鮮見回應,概因其更看重政策等硬約束,但中國能源新政策會對撤資行爲提供更多合法性和輿論支持。
2014年11月18日

中國
對澳議員辱華言論的冷思考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澳礦業大亨的辱華言論引發的風波,實則提供了中資企業走出去的案例,中企在海外遭詬病甚至不被尊重的狀況要改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4年8月28日

環保
被誤讀的「鄰避效應」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用「鄰避效應」來解讀中國餘杭等地居民對大型公共項目的抗爭,看似有理,實則忽視了這些項目在決策和執行中的重大缺失。
2014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