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

油價暴跌對中國能源轉型的風險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作爲世界主要原油進口國,中國明顯受惠於本輪油價暴跌,但同時也面臨諸如能源效率低下、經濟被石油綁架、新能源技術受阻等潛在風險。

自2014年6月以來,國際原油市場經歷了價格的劇烈下跌。以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爲代表的國際原油價格,已經從每桶100美元以上的高位下跌到近期的接近每桶50美元,累計跌幅達到50%。中國輿論普遍認爲,作爲世界主要的原油進口國,本輪原油價格暴跌對中國是極大的利好。

根據中國2013年的原油進口量(2.82億噸,約合21億桶原油)計算,理論上國際原油價格每桶下降1美元,將爲中國每年的石油進口節省約21億美元。對中國經濟整體而言,油價下跌有利於抑制通膨、爲寬鬆的貨幣政策提供空間。對於普通消費者,特別是有車一族來說,儘管國內油價調幅遠低於國際油價下跌幅度,但油價的下調還是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少實惠。

上述這些都是對中國顯而易見的好處。話雖如此,國際原油價格的劇烈下跌也孕育著一些不可忽視的負面因素。在這些負面結果中,有的可能不會在近期顯現。但是,即使不考慮上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從1980年中期算起到本次油價下跌前,國際原油市場也經歷了至少5次大的油價波動週期(見下圖)。面對具有很強週期性的國際原油市場,討論這些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應當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您已閱讀20%(482字),剩餘80%(19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