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國企走出去

中國國企海外投資應放下「架子」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爲了證明中國國企的境外投資決定既不是基於政治原因,也不是出於企業決策者的個人私利,國企需要提供令人信服的、基於市場邏輯的理由。

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們可以預見,世界將迎來中資企業對外投資的新一輪高潮。在這輪「走出去」的大潮中,中國國有企業,特別是實力雄厚,在能源、交通、電力等戰略性行業舉足輕重的大型央企將會扮演重要作用。但是它們「走出去」,歷來面臨國內、國外雙重信任問題。

對國內而言,由於所有人缺位和資訊不對稱,國有企業海外資產的有效監管一直是一大難題。根據新華網報導,中國對110多家央企高達4.68兆元人民幣的鉅額海外資產,「基本上沒有進行審計,存在大量監管空白」。這些還不包括地方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金融機構的境外資產。同一篇報導中還提到,在國企海外投資中,「利益輸送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參與海外腐敗行爲」、「境外代理衍生斂財」等問題頻頻發生。

而對於中國國企投資的所在國而言,最大的擔心來源於投資背後的非商業因素,特別是當投資涉及到所在國的戰略性領域。

您已閱讀16%(369字),剩餘84%(20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