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碳中和

中國2060碳中和博弈

譚浩:圍繞中國2060年達到「碳中和」的承諾,各方將展開基於各自議程的博弈。如果缺乏實質性的推進,這一承諾的效果可能將適得其反。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月22日聯合國大會發言中宣佈中國將致力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決定出乎絕大多數能源、環境觀察者的預料。在這之前,「碳中和」在中國國家政策中鮮有提及,更勿論公佈實現碳中和的具體時間。

碳中和是指經濟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通過植樹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抵,達到淨排放爲零。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意味著中國能源體系乃至整體經濟運行方式的深刻轉型。中國目前的碳排放佔到全球碳排放的28%,約爲美國的兩倍,歐盟全體成員國總和的三倍,印度的4.5倍。目前植樹造林在中國僅能吸收10%左右的碳排放量,而碳捕集封存技術還未實現規模化商業應用,因此所謂「碳中和」,將主要通過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直至實現近零排放達成。

這就意味著在2060年以前,中國需要關停幾乎所有的燃煤電廠,燃油車輛將在路面交通絕跡而全面代之以電動汽車或氫燃料汽車,航空和海運將主要依靠生物燃料、氫能等非化石能源驅動,城市供暖需要全面改爲依靠電或生物質能源,鋼鐵、水泥、化工等高耗能產業將大幅削減產量並全面使用清潔電力或氫氣作爲能源。天然氣也將受到控制,因爲目前實施的「煤改氣」、「油改氣」將無法讓中國最終實現碳中和。同時,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發電不僅需要全面替代目前的燃煤發電,而且由於交通、工業部門的全面電氣化,這些技術的使用規模和發展速度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在過去20年內,中國以光伏和風電爲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行業在政策強力支持下已經實現年均增速超過35%的超常規發展。儘管如此,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不含水力發電和核電)也僅佔到中國總髮電量的10%左右。當然在未來幾十年中,能效的改進和重工業在經濟結構中比例的下降將會有助於減少中國能源的總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對現有化石能源的替代壓力。

您已閱讀30%(736字),剩餘70%(16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