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環保

被誤讀的「鄰避效應」

澳洲紐卡索大學譚浩:用「鄰避效應」來解讀中國餘杭等地居民對大型公共項目的抗爭,看似有理,實則忽視了這些項目在決策和執行中的重大缺失。

在最近杭州餘杭由垃圾焚燒項目引起的聚集事件中,一個詞頻頻出現在媒體報導和官方的回應中——「鄰避效應」。這是一個舶來詞,來自英文中的「Not in My Back Yard (別在我的後院中,簡稱NIMBY)」。

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鄰避效應」通常用來描述西方國家一些居民對於在本社區興建諸如大型垃圾填埋場、核廢料儲存庫、飛機場、高速公路等大型公建設施的激烈反對行爲。這些「鄰避」居民的態度通常是:認可興建這些公建設施的必要性,但卻不接受這些設施修建在自己家門口。他們激烈反對的目標也通常是迫使這些項目轉移到其他地點。因此,一些人認爲這些抗爭實際僅僅出自「鄰避」居民自私的利己主義,用「鄰避效應」 這個帶有貶義的標籤也通常帶有道德上的譴責意味。

用「鄰避效應」來解讀最近發生在餘杭以及中國其他一些地方居民的抗爭行爲看似有理,實際卻忽視了項目本身決策和執行的重大缺失。

您已閱讀21%(381字),剩餘79%(14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