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綠色和平組織發佈了《國際主流綜合類英文媒體對於中國氣候承諾的輿情分析》報告,針對2020年9月22日和2021年4月22日中國作出的「雙碳目標」和「嚴控煤電項目」兩次氣候承諾,進行了相關國際媒體報導的分析。分析發現,雖然國際輿論對中國氣候承諾和減碳行動不乏客觀公正報導,但一些國際媒體在看待中國氣候承諾和減碳行動時仍帶有預定立場或既有偏見。筆者認爲,對於偏負面的評價,我們應該對其進行辨別。一方面,要看清目前國際輿論的複雜性,中國國際形象容易遭遇質疑式的「二元對立」解讀;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言論,可供國內未來氣候行動和氣候傳播借鑑參考,推動我們思考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在追求「碳達峯、碳中和」的進程中,如果能營造一個更友善、積極的國際輿論環境,不僅可以爲雙多邊氣候合作創造更多有利條件,也有助於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
偏見從何而來?
負面言論的出現不僅與彼時美國重新投入氣候治理有關,從國際關係與國際傳播的角度看,更是有著國內外環境相互作用、影響下的必然性。爲此,筆者從三個角度分析了偏見和負面評論背後的邏輯。
您已閱讀13%(481字),剩餘87%(32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