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

天津
乙未年秋天的造句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這個國家,謊言大都以真理的面目紮根,而真相被迫以謠言的方式傳播。毫無疑問,懼怕「謠言」並打擊「謠言」的,就是真相的敵人,也是民衆的敵人。

留學
留學後:中國夢VS美國夢

FT中文網撰稿人公子韞:是留下來開墾美國夢,還是回國重新整理中國夢,是留美學生的選擇難題。工作氛圍、生活品質和社會認可度是三個關鍵詞。

媒體札記:「傳奇」小組長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中共以罕見的力度塑造習近平公衆形象之時,不忘借官媒正面回應「集權」的非議,但此時輿論更關注的則是一條不準私自開展批評報導的指令。

中國夢
今天和明日的「理想國」

FT新興市場編輯金奇:一項對比中國人、美國人和英國人夢想的調查發現,35%的中國人現在把美國視爲「理想國家」,但42%的中國人認爲中國將在未來10年成爲「理想國家」。

媒體
舊年獻詞

有人說2013年的中國傳媒界,是以《南方週末》新年獻詞爲開頭,也是以這一事件結尾的。回顧一年前的新年獻詞事件,我們能看到什麼?本文作者爲FT副主編約翰·加普。

中國夢
「中國夢」的宣傳形態解析

FT中文網撰稿人陶舜:一張廣告畫裏看宣傳。在中國夢的宣傳上,上層宏大的敘事目標與陳腐的宣傳機器已然脫節,後者已遠遠跟不上前者日益成長的需求。

霧霾中的中國夢

中國學者王曉漁:2013年,從一場關於中國夢的爭論開始。年末,《南方週末》把獎盃頒給拍了《小時代》的郭敬明。從「憲政夢」到「小時代」,經過一年的思索,《南方週末》終於明白了什麼是「中國夢」。

中國
托克維爾悖論與中國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在中國政界和學界成爲熱議的對象,甚至得到了高層領導人的推薦。什麼是「托克維爾悖論」?他對兩百多年前的法國的觀察,對今天的中國有何現實意義?獨立時事評論員鄧聿文爲FT撰文做了分析。

科斯
中國缺乏開放的思想市場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王寧:我和科斯在合著的《變革中國》一書中強調:中國一直存在著兩個改革。中國下一輪的改革紅利一定來源於各種知識創新,而思想市場的缺位已經成爲制約中國發展的致命瓶頸。

北京
霧霾窒息「中國夢」

FT專欄作家拉赫曼:面對令人窒息的霧霾,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確實需要重新思考他們的國家目標。如果經濟快速成長的後果,是讓中國人無法在城市中安全地呼吸,那麼,經濟成長又有什麼意義呢?

習近平
習近平與他的「中國夢」

FT專欄作家皮林:經過30年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增速已經放緩。人們普遍認爲,中國現已處在大變革前夜。中國新領導人習近平個人風格的轉變能否促成實質變化,是令人格外關心的問題。

中國夢
打車駛向中國夢?

主張四菜一湯、攜第一夫人出訪、講中國夢···雖然這不代表現實的政策,但如鄧小平在美國戴牛仔帽一樣,領導人的姿態的確某種程度上表達著施政意圖。有人認爲習的經歷讓他更溫和務實、更重視民營經濟;也有人認爲這不應過度解讀,他在當前情景中很難有大動作。FT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說,新領導人應推動迫切的改革,讓人看到「中國夢」的實現。

中國人想做什麼樣的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我的「中國夢」做得綿長,最後全成了春夢。在這個腐爛的時代,我不想做夢了,我只想要一個看得見的往公平正義路上走的中國。

李約瑟
李約瑟之謎與復興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中國近代落後於西方,是歷史必然還是短期偶然?李約瑟之謎的背後,揭示與遺漏了什麼?中國需要尋找的道路應通向未來,而不是通向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