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報告

霧霾中的中國夢

中國學者王曉漁:2013年,從一場關於中國夢的爭論開始。年末,《南方週末》把獎盃頒給拍了《小時代》的郭敬明。從「憲政夢」到「小時代」,經過一年的思索,《南方週末》終於明白了什麼是「中國夢」。

歲末,一場霧霾席捲了半個中國,上海的PM2.5指數超過了驚人的700,室內的空氣洋溢著欣欣向榮的粉塵味道。但這在北方不足爲奇,北京曾經超過900,哈爾濱曾經超過1000。在這麼一場前所未有的霧霾中,人們對「中國夢」的理解也開始具體而微了。

2013年,從一場關於「中國夢」的爭論開始。2012年11月,新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先生提出「中國夢」的說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根據來自《南方週末》內部的說法,2013年新年獻辭最初題爲《中國夢,憲政夢》,這個題目很快被否決,經過反覆的內部審查,最後的稿件依然被廣東省委宣傳部直接刪改。中國的媒體實行事先審查,但限於時間流程,事先審查通常是由出版機構內部自我審查來完成(這樣能避免20世紀上半葉國民黨時代的「開天窗」現象)。此次宣傳部直接介入事先審查,引發《南方週末》同仁的強烈反對。由於各種新媒體的出現,在知識界的影響力已經急劇下降的《南方週末》,重新獲得關注,新年獻詞的刪改迅速成爲震驚海內外的公共事件。即使是廣東省委宣傳部也通過海外媒體《聯合早報》否認自己曾經介入,似乎他們同樣認爲直接進行事先審查是不太妥當的。

「中國夢」究竟是一種什麼夢?2013年4月,在「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先生表示:「每個中國人都是『夢之隊』的一員,都是中國夢的參與者、書寫者,大家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就能夠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他還指出,對「中國夢」的宣傳教育要「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2013年6月,習近平在與美國總統歐巴馬先生會晤時表示,中國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可是,「美國夢」似乎沒有通過黨(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的宣傳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打算,可見兩種夢又有不能相通之處。

您已閱讀24%(777字),剩餘76%(25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