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外交

中國外交風格轉型需謹慎

FT中文網撰稿人張立偉:2013年,中國外交更加主動,但北京應該管束好民族主義與軍事鷹派。中國要成爲負責任大國,國民也應在受害者心態與過度自負間找到平衡。

近期中國外交大出風頭,英國首相卡麥隆訪華被歐洲視爲「向中國叩頭」,至今的屈辱感還在英國的媒體上盪漾,而拜登在北京最終也默認了引起美國強烈反應的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如果可以的話,還可以將夾在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在政局不穩的情況下訪華視爲中國影響力上升的一個標誌,中國向烏克蘭承諾提供核安全保護。

今年以來,中國外交風格正在轉變,西方都在驚呼中國在維護本國核心利益時直截了當的強硬,他們在媒體上表達了對這種趨勢的不安,歐洲抱怨對華政策四分五裂,美國人則焦慮找不到對付中國反擊的辦法。他們長期習慣了一個中庸甚至有些「忍辱負重」的中國。實際上,來自美國軍事迫近的壓力以及日、菲等國的領土衝突,是刺激中國轉而趨硬的外部因素,世界沒有必要因爲一個受到挑釁的大國還手感到驚訝,獅子總有醒來的時候。

但中國新領導人不會將自己的國際名聲與國內權威建立在緊張的對外政策上,外交風格的轉變不是脫離現實的個人抉擇,儘管與領袖的個性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先前的外交政策已經不合時宜。

您已閱讀17%(433字),剩餘83%(20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