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內外貨幣環境即將發生的變化,可能促成人民幣匯率、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改革加快。由於央行常態化管理方式,進入市場買賣外匯兜底,制定偏離交易價的中間價,導致2013年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預期被人爲地放大,一些指標顯示人民幣匯率已經比較接近均衡水準。央行退出常態化管理,讓市場供求發生作用,去發現、尋找均衡匯率,應該不會帶來很大的匯率波動或者單向變動。加快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尤其在中國對外資產端進行優化,讓機構、企業和個人取代國家成爲中國對外資產持有的主體,才能使得中國央行擺脫外匯儲備的重荷,恢復貨幣政策自主性和有效性。
中國一直在挖池蓄水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國家不斷量化寬鬆,釋放天量流動性。這些流動性絕大部分沒有留在這些發達國家,而是流向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2007年末中國對外淨債權1.19兆美元,外匯儲備1.53兆美元;到2013年9月末對外淨債權增至1.81兆美元,增加0.62兆美元,外匯儲備激增至3.66兆美元,增加2.13兆美元。這一時期中國外匯儲備的來源構成發生了變化,從過去以經常賬戶順差爲主變爲以債務性的資本賬戶順差爲主。這組數據表明,爲應對發達國家解決危機釋放出來流動性的侵入,中國把它變成了外匯儲備,外匯儲備成爲第一個蓄水池,央行是這個蓄水池的主人。
您已閱讀22%(552字),剩餘78%(19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