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荒

新供給主義的三大穩成長主張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錢荒」以來的資本供給短缺及高昂融資成本,是本輪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的首要原因,未來應對在於降準減稅,啟用股市。

銅價
短線觀點:「銅醫生」預警

銅價一直被視作檢驗全球經濟健康度的指標,因此有「銅醫生」的綽號。銅價過去一週裏大幅下跌近10%,很可能預示一場嚴峻的「錢荒」正在中國發酵。

高利率有助於中國擺脫信貸依賴

香港慢牛投資公司董事長張化橋:中國需要更高的利率水準,以給房地產市場泡沫降溫,縮減浪費性投資,並儘可能降低普通儲戶對銀行的補貼。

中國央行有意保持貨幣市場壓力

2013年最後一天,中國央行從市場悄悄抽走了部分流動性,此舉似乎詮釋了今年它的政策目標:讓貨幣市場利率維持高位,以鼓勵金融機構去槓桿化,但也不想製造不必要的恐慌。

地方債
警惕利率「三重衝擊波」

中國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鍾正生:「錢荒再度來襲」、「疑似信用違約」等言辭背後,正是利率水準居高不下造成資本市場灼痛,如何避免其對金融體系過度震盪?

中國需擺脫外匯儲備重荷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中國央行應退出常態化管理,讓市場供求發揮作用,去發現、尋找均衡匯率,優化對外資產端,逐步恢復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分析:中國經濟減速債負偏高引擔憂

中國官方預測2013年中國經濟同比成長7.6%,這意味著連續第三年減速。在此背景下,各方對中國經濟越來越依賴債務感到擔憂,今年先後發生的兩場「錢荒」被視爲警告信號。

錢荒
錢荒凸顯中國央行政策困局

原瑞銀首席經濟學家瑪格納斯:中國金融市場兩度喫緊,這可能成爲常態,原因是在本該推動金融自由化、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之際,中國在試圖控制危險的信貸擴張。

Lex
Lex專欄:中國拆除「利率長城」

中國終於迎來了由市場定價的信貸風險。可能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效仿寶鋼發行美元債券。但那些辦不到這點的企業請繫好安全帶:2014年的道路肯定會比較顛簸。

中國銀行股仍存隱憂

中國經濟好轉,以及6月份「錢荒」後市場情緒的緩解,讓銀行股一路上漲,處於歷史低位的股價也吸引了部分投資者。但人們對中國銀行業近遠期的擔憂並未消散。

錢荒
後「錢荒」時代的中國銀行業

普華永道梁國威:今年是中國銀行業考驗真正到來的一年。除了利潤增速進一步放緩、信貸風險上升和新資本協議落實之外, 「錢荒」更暴露了流動性管理方面的不足。

應告別「穩健」的貨幣政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錢荒」之後,央行依舊用「穩健」來闡述未來貨幣政策。筆者無意咬文嚼字,只是希望決策層能提高政策透明度,及時準確地將政策導向傳遞給市場。

錢荒
後「錢荒」時代的博弈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錢荒」對市場第二輪影響開始逐步顯現。流動性整體偏緊,金融系統面臨的風險將不斷升高,尤其是地方融資平臺的資金成本也將上升。國有大中型企業仍將佔據明顯的優勢地位,而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則更大。

錢荒
「錢荒」:茶杯裏的金融風暴?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改革開放以來30餘年,中國經濟在流動性戰車上一路狂奔。此次「錢荒」成了一次標誌性拐點,必將對中國金融市場甚至全球貨幣競爭格局形成深遠影響。

錢荒
「錢荒」的教訓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商學院教授孫滌:這次中國「錢荒」危機的本質仍然老套,即不斷擴大規模,用別人的錢來賺自己的錢,風險一旦觸發則靠社會和國家來兜底。

錢荒
意料之外的「錢荒」?

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朱寧:中國不久前發生的「錢荒」凸顯了金融市場風險的核心問題:危機總爆發在市場和監管層最沒有準備的時間和地點。市場的所有參與者都有責任,但又都沒有責任。

貸款利率下限實爲「雞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在推進利率市場化呼聲中,中國央行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儘管這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步驟之一,但依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與中國影子銀行業博弈

中國影子銀行業規模估計達到8.2兆元人民幣。這令人擔憂中國爆發「理財產品」大量違約的金融危機,也給賣空中國二線銀行的對沖基金帶來暴利。

中國影子銀行功與過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伴隨著錢荒事件,中國影子銀行再成輿論關注焦點。化解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需從影子銀行體系本身入手,也應推進利率自由化。

農民工遠離影子銀行風險

FT旗下《中國投資參考》主編金奇:中國2.2億農民工正在發展成爲一個龐大的消費者羣體,他們購買的大眾消費品,可能成爲投資者的避風港。

錢荒
人民銀行擦槍走火,影子銀行忍辱負重

中國資本市場資深觀察者、香港慢牛投資董事長張化橋:中國央行試圖避免重犯過去35年貨幣政策錯誤,但卻誤判了市場反應,導致上個月的銀行間市場風波。

信貸
中國仍難消化「四萬億」效應

支點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戴維斯:儘管中國可能不會面臨「雷曼時刻」那樣的戲劇性局面,但它還是需要花數年時間來解決4兆人民幣刺激計劃導致的過度放貸和投資。

中國6月經濟數據凸顯政策兩難

6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出現4個月來最高值,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連續第16個月下降,反映出先前的信貸激增仍然需要遏制,而實體經濟已深度疲軟。

中國利率市場再「闖關」

宏源證券孫海琳:銀行「錢荒」再度引發對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注。將利率「雙軌制」的並軌與80年代末「價格闖關」比較,可以看到,體制內利率飆升是利率「闖關」初期的典型特徵。

中國金融危局源頭在實體

FT中文網撰稿人劉海影:只動金融不動實體,難以打破中國目前的金融危局。是主動「爆破」、停止爲殭屍企業和地方政府供血,還是在維持融資供應、控制速度的同時展開結構改革?我認為後者更可取。

信貸
中國遏制信貸成長並非吉兆

FT專欄作家普倫德:即使中國經濟放緩程度遠遠超過預測,決策層也仍有實施大規模財政刺激的空間,但這恰恰是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竭力想要避免的。